名人与宁都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新中国诞生前称“宁都半班”,建国初期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4月,江西省文化局下文,规定全省地方小戏统称“采茶戏”。从此,宁都地方戏改称“宁都采茶戏”,为全国335个独立剧种之一。与赣南采茶戏、东河戏、兴国赣剧(又称“兴国南北词戏”)合称赣州地区四大剧种(见1991年出版的《赣州地区戏曲志》)。

宁都采茶戏,新中国诞生前称“宁都半班”,建国初期称“宁都地方戏”。1955年4月,江西省文化局下文,规定全省地方小戏统称“采茶戏”。从此,宁都地方戏改称“宁都采茶戏”,为全国335个独立剧种之一。与赣南采茶戏、东河戏、兴国赣剧(又称“兴国南北词戏”)合称赣州地区四大剧种(见1991年出版的《赣州地区戏曲志》)。

这戏形成于清乾隆中叶(约1768年前后),因演采茶灯起家,故初名“灯子戏”,又称“采茶戏”。经历了三角班、前半班、半整杂、后半班等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具备大班规模。创始人凌官保是兴国县龙公山人,发源地在宁都县赖村镇赖村。在2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盛三衰的局面:初盛于嘉庆初年,艺人多、班社多,已从三角班进入半班阶段,而衰于道光初年,因演出了反抗剥削压迫、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等戏,被官府明令禁演(见清道光四年版《宁都直隶州志·禁搬演采茶》);二盛于光绪初年,与祁剧艺人同台演出,条件更好了,水平提高了,进入半整杂阶段,而衰于红军北上抗日后,被反动统治者抓丁封箱,残酷迫害;三盛于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可算是空前的繁荣昌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艺人扬眉吐气,和全国人民一样翻身作了主人。这个剧种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重视,大力扶植,并得到许多名人的爱护与大力扶助。

刘筱衡,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字竹轩,北平人,约生于1884年前后。在上海他与杨月楼、赵玉珍、黄玉麟并称为“南方四大名旦”。抗日战争后期,他于1943年率班携眷从吉安到赣州,再到宁都,在宁都献艺七年多。

1950年,宁都专区(此时宁都县为专区)文联组建的宁都专区群众剧艺工作团,内分三部六团。即京剧部一个团,宁都地方剧部一个团,祁剧部四个团。宁都地方剧部成立于1950年11月27日,即由京剧部导演刘雨叔先生介绍,请到正在宁都休闲的刘筱衡先生任教习兼导演。这是宁都采茶戏有史以来受到第一位名人的爱护与扶助。

1951年元旦起,宁都地方剧部在宁都师范学校礼堂(即今宁都中学旧礼堂,旧称“儒学里”,又称“考棚里”)公演了由专区文联负责人胡雨霖编剧,刘筱衡导演的《花井冤仇》、《素娘恨》、《刺霸》等戏。这是宁都采茶戏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而且是登上了州、县儒学最高讲堂演出。以其崭新的面貌、高水平的演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强烈反响。

石凌鹤(1906-1995年),江西乐平县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最早的成员之一。历任江西省文联首任主席、江西省文化局首任局长、江西省文艺学院首任院长(兼)、江西省戏剧家协会首任主席(兼)、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等,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他是我国著名戏剧家、电影评论家、诗人和作家。

1954年8月,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的石凌鹤亲自指派该局艺术科的张衍任同志到宁都地方剧部选择了传统戏《补背褡》与现代戏《秧麦》参加同年10月在南昌举行的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丁秀英获表演奖,张台兴获乐手奖,曾仕槐获艺术劳绩奖。

1955年,石凌鹤批准,由省文化局拨款5000元,修建了宁都采茶剧院,请到著名书画家宁都县人曾兆芹(字柴僧,美术大师刘海粟的得意门生)题写了“宁都采茶剧院”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于门口半壁,震动了全县。群众说艺人大翻身,大发财,修建了新戏院。艺人则欢欣鼓舞,到处宣扬,说省文化局石局长关怀宁都采茶戏,亲自拨款给我们修建戏院。

这期间,宁都县采茶戏还得到时佑平、雷振邦、邵式平、李德全、黄镇等人的大力帮助和扶持。我们相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级党政部门一如既往地对宁都采茶戏关怀与重视,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名人关怀扶助此戏,使之再现辉煌,续写名人与宁都采茶戏新篇章。

分享到:

上一篇:采茶戏名家黄玉英   下一篇:第一位名人刘筱衡扶助宁都采茶戏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