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性
二人台剧目反映的大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所以就决定了它的这一特色。尽管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要对生活的一些动作进行提炼、加工,以便使之舞蹈化(身段化)、节奏化,但总体来看仍旧接近生活的原生态,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和乡土气息。如《捏软糕》中,从担水、淘米、捏面、箩面到拌面、蒸糕、捏糕、炸糕的一系列动作,都十分细腻、真实。再如《走西口》中玉莲给太春梳头、《探病》中刘干妈的台步等等具有生活性。
2.动作性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都需动作,二人台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它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特点,其动作明显的强于舞蹈之外的其他艺术,带“打”字的剧目《打连成》、《打金钱》、《打秋千》、《打樱桃》等便突出的反映了这一点。此外,还有不带打字的剧目《挂红灯》、《放风筝》、《十对花》、《五个放羊》等也是边歌边舞,充分体现了二人台的动作性。
3.喜剧性
老艺人们常说,二人台“姓喜不姓悲”,这既是整个剧种的特色,也是二人台的表演特色。在表演者想来,把观众逗乐、逗笑,演出便算达到了目的。传统二人台老艺人无一例外的坚持了这样的表演原则。刚有姓喜不姓悲的剧本是不可能的,还要依赖于艺人们的表演,于是二人台的丑角便占据了二人台表演的半壁江山。他们从道白到演唱、从走场到台步、从舞蹈到身段、从抬手抬脚到眉目传情,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用夸张的动作、滑稽的表演、丰富的表情以及种种特技,将丑角这一行当发挥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二人台的喜剧性。
4.灵活性
所谓的灵活性,就是说二人台从剧目到队伍都短小精干,灵巧便捷。其剧目两个人物一件事,就像小小说,也是戏剧小品,单纯而集中,精粹而隽永,没有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更没有大的开打场面,亦毋须大量的布景道具,演出非常方便。最大的班社也不过二、三十人,一般只有十一、二人,说演就演,说走就走,迁徙十分容易。演出更具灵活,又能上街头、进院落、入厅堂、逛集市、下渡口“打坐腔”、“打地摊”,观众成千上万,演员就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