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溜凋压场
二人转演员上台来先用小帽儿给自己溜溜嗓子,与乐队合台音定定调,为的是接下来唱好正文的重头戏。丑角们上场来有几句说口说的好:“三句也是帽儿,两句也是帽儿,排排腔儿,溜溜调儿,看看弦儿高矮,试试嗓子宽窄,弦儿高了往下落,弦儿矮了往上吊”。二人转表演中把加演
的小帽儿安排在正文前面,就相当于正餐前的开胃酒,观众很快就会被这“开胃酒”所吸引而从开演前的嘈杂状态中安静下来。
2、引出正戏
小帽儿第二个作用是“抛砖引玉”,它的出现为引出二人转正文表演做了铺垫,为正式演出制造气氛。如同鼓曲有书帽,戏曲有帽儿戏。即使是名角,上台通常也不马上演正文,而是先唱一段“小帽儿”,既溜溜嗓子、热热身,起到“开场白,压场话”的效果。也就是说,小帽和正戏之间关系密切。有的小帽就是正文的铺垫、浓缩,或者外延,如果正文是《西厢听琴》,那么小帽最好唱《啰唆五更》,因为《啰唆五更》说的就是听琴的事。如果正文是《西厢观画》,小帽就要唱《张生游寺》。如果正文是《白蛇转》,小帽就要唱《游西湖》。听完小帽,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到了正文的表演里,两相呼应,水到渠成。
3、方便传唱
小帽儿的第三个作用是方便观众学唱东北民歌。老百姓观看二人转,并不等于听了就都能学会唱二人转的大段正文戏,可是人们在听大段戏之前,却可以先学学唱朗朗上口的东北民歌,如此下来既看了戏又学了歌,真是一举两得。东北民歌几乎全靠二人转艺人在表演中向广大群众的无意传播而得以广泛流传的,可以说小帽儿的作用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