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作为一种戏剧形态的艺术形式,由于其“二人”的基本形态特点,使之在表演过程中,不管剧中有多少个人物,都只能通过这两个演员来演唱,也就决定了它的两个基本的“角色”,即一旦一丑。但二人转的旦与丑却与传统戏曲中的旦角与丑角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旦、丑是固定的行当,与固定的人物扮相相吻合。“行当”中的旦、丑是人物的外部造型,通过这样的“形”,揭示人物的“神”。而二人转则是一女一男两个彩扮的演员共同表演一个“诗体故事”,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二人赶上谁演谁,根本没有“角色”与“行当”的分工,也没有“角色”的意义。至于“旦”与“丑”的说法,则是延续了大秧歌扮戏人物的惯称,二人转初期称上装为“包头的”,下装为“唱丑的”比较确切。“唱丑的”也没有“丑角”的意味,不过是演滑稽而已。“二人”为了活跃舞台,取悦观众,一女一男,扮成一庄一谐,一俊一丑,一静一动,造成鲜明对比,作些类似戏曲一旦一丑两个“行当”的分工,这既是一种表演的需要,也是为了制造表演的效果。
由于二人转角色表演的这种特点,形成了二人转的独特表演方式,演员不能将表演固定在某一具体角色上,要随时能够从正在表演的角色和剧情中跳脱出来,由剧中人变成剧外人,由代言人变成叙述者,要么进一步交代剧情,要么对表演的人物进行解说评判,要么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这就是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