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演员平福成

平福成(1907-1946) 长子县青仁村人。上党梆子须生演员。《乾坤带》《雁门关》的杨八郎,《九龙峪》《忠孝节》的杨四郎,《柳春院》的苗洪,《苦肉计》的鲁肃,《黄鹤楼》的周瑜等。

平福成(1907-1946) 长子县青仁村人。上党梆子须生演员。

平福成之父小女,就是上党梆子名噪一时的须生。平福成幼受熏陶,热爱戏曲,15岁入本村周五狗办的“娃娃班”学戏。由于他刻苦练功,虚心求教,加上师父的耐心传授,第二年登台扮演《九龙峪》之杨四郎,就备受观众夸赞。18岁上知名上党。先后住过南陈乐意班,长子东街范家四三义班、高平乐意班、潞城三乐班等着名班社。40年代初,入屯留县革新剧团。1946年随团并入屯留县麟山剧团。于1946年病逝。

在平福成从事舞台生涯的20多年间,他塑造了数十个光辉的艺术形象。如《乾坤带》《雁门关》的杨八郎,《九龙峪》《忠孝节》的杨四郎,《柳春院》的苗洪,《苦肉计》的鲁肃,《黄鹤楼》的周瑜等。其中又以《雁门关》的杨八郎更受观众赞赏。他在《探母》场中连喊的四声“娘啊”,每一次都要博得观众大声叫好。“乐意班的娘”的谚语就由此而来。第一次喊是初见面时脱口而出的,喊得急切、诚挚。可是佘太君不知道他是自己的儿子,未予理睬。他才二次喊娘。这一句就带着焦急、委屈之情。佘太君注意了。她以为是一个奸细的哀求,就喝令把他推出斩首。杨宗保剑锋直指。真是剑拔弩张,十分危急。他的第三声喊娘,如泣如诉,撕肝裂胆的一声大拖腔,竟长达一分多钟,使佘太君为之动容。经过盘查讯问,验过朱朱肉痣,到了母子相认时的第四声叫娘,仍用拖腔,思母念国之情全部倾出,倍觉感人。四句喊娘,层层递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他的唱腔开始平平,不见特色,但是越唱越好,越演越硬,委宛中显刚劲,奔放中有妩媚。哼起[点绛唇]来,可达三四分钟,声音宏亮,真有雷霆万钧之势。

平福成高度的艺术造诣,是千辛万苦锤炼出来的。他不只是在班里惜时如金,有空就练,从不间断;就是冬季搁了班,回了家,也还是坚持不懈,青仁村西边有个小土地庙,院里有一眼水井。每天早上人们都还在酣睡之时,平福成就拿条麻绳、持柄雨伞来到庙内。他少事活动后,用麻绳一头把两腿系住,一头缚于井边巨石上,把自己的上半身倒吊井内,用雨伞盖住井口,大声练唱。约练半个多小时才出井返家。这是他的必修之课,风雨无阻。村里人都说:人家福成能成个好把式,真是不容易啊。

分享到:

上一篇:上党梆子演员贾三马   下一篇:上党梆子演员刘喜科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