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长治市市区分水岭战国古墓葬中,发现编钟10件。1972年又在同一地方战国古墓中,发现青铜鼎、石磬和两个青铜俑。此青铜俑高12厘米,侏儒形象,着紧身矩领蔽腰膝短袖衫,表演形态。1983年,潞城县西流乡潞河村战国古墓中,发现编钟、编磬、佣钟等乐器。这些都证明:早在战国时,上党地区歌舞就很盛行。
汉成帝时,轻盈善舞的皇后赵飞燕,就是在阳阿公主家歌舞而获宠入宫的。三国时,魏陈思王曹植在《箜篌引》中也有“阳阿奏奇舞”句。阳阿是上党属县,辖境在今晋城市境内。
1959年,沁县南涅水村出土了北魏至宋的佛事活动造像石刻苦100多件。其中一块高82厘米,宽20—60厘米的六魏刻佛像,四周有百戏浮雕。虽年久风化,模糊不清,但隐约可辨出者12人:一组是在爬竿,有的爬竿,有的倒挂,有的仰垂,姿势各不相同;一组有的双臂倒立,双脚玩物,有的后仰软腰,有的练气功;一组有的吹笛,有的鸣锣,正在演奏;还有一人玩杂耍,艺人表演长跷伎。平顺县大云寺的后周舍利塔上的七幅乐舞伎浮雕,乐器有横笛、拍板、觱篥、琵琶、笙、磬等。这个寺院里的五代乐舞壁画,形象生动。这些,都使人看到了那个时期上党地区百戏歌舞演出的一斑。
沁县灵泉寺宋太平兴国九年(1984)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的两座经幢,现存11幢乐伎幅乐伎演奏的和乐舞浮雕,有乐人11,舞人2,乐器有笙、笛、觱篥、琵琶、古琴、拍板等。高平市开化寺宋神宗熙宁六年至宋哲宗绍圣三年(1073—1096)的壁画,两个舞枝翩翩起舞,12名女乐伎各执乐伴奏。还有两座宋碑记载了上党地区在汴京城里的瓦肆勾栏作为民间艺人向市民观众献演技艺的场所的时候,已经有了砖木结构的舞楼。一座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威胜军关亭侯新庙记碑(当时沁县叫作威胜军),原立于沁县政府大门里,现移入沁县文史馆,碑阴有“三殿三间,舞楼一座”的记载;一座是平顺县东河村九天圣母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圣母之庙碑,碑文有元丰三年(1100)“命良工再修北殿,创建舞楼”文字。这两座舞楼都是为神灵演出的场所。其实那时和后来一样,既是娱神,也是娱人。那时即使没有形成完整的戏曲,就有个雏形或者只是歌舞,也要对以后的戏曲产生影响。
首创诸宫调的一代宗师的孔三传是泽州人,他在戏曲曲艺界的影响是尽人皆知的,无庸赘言。迨及金元、上党地区的戏曲古迹更多。择其荦荦者有:
四个舞台、两个舞亭(庭)碑记,一个舞台遗迹: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残存有金大定23年(1183)修建的舞台。阳城县屯城村东岳庙舞台,台基和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显系全代遗物。沁水县郭南村崔府君庙舞台,除四个柱础为明天启年间物(天启七年,该庙由沁河西岸迁至渭沟)外,完全保留着粗犷古朴的宋金建筑风格。泽州县冶底村天齐庙舞台,位居东北的石柱上部东南,隐约可辨出“正口二”字样,柱础无疑是金元遗物。阳城县崦山白龙祠内,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载有明昌三年(1192)此处有舞亭存在。《阳城县金石记》记载,这个县豆村有紧泰和八年(1208)“重修舞庭碑记”。沁水县龙港镇姚家河村附近的海龙池王寺有一元代舞台以及现存六根石柱的刻字证明,为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物。
高平市河西镇西李门村二仙庙初建于唐,重修于金海陵王正陵二年至金世宗大定三年(1157—1163)。在大殿前露台东侧须弥座石有《宋金队戏图》,露台南边须弥镶石有线状的竹竿,显系当时演出的导引人竹竿子;第二、第三为表演者,头上簪花,一人前臂举起,手藏在扭卷的袖内;后七人为伴奏者,有男有女,所用乐器有杖鼓、笛、觱篥、拍板等。后者共六个人物:右一座者右手持碗正在观赏;左二和左一为伴奏者;其余三个舞者这两幅石刻显示了当时华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在上党地区同时存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