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宫调以梆子腔为主,兼容上党皮黄、昆曲、罗腔、卷戏等曲调和子剧种,是上党宫调创辟之后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衍生的不同的支流。
梆子腔:是上党宫调的主体之流,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梆子腔在上党宫调中居于主导地位,广泛吸收了上党地区民间歌唱、舞蹈、演奏的高昂激越、粗犷豪迈的地域特色。1954年,上党宫调改名上党梆子。
上党昆曲:源之于上党宫调的若干曲牌,是由上党宫调中析出成长起来的,在上党宫调的发展、基本定形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不同于上党锣腔、卷戏、皮黄,在上党宫调诸子剧种中最为典雅高贵。旧日,上党宫调演员必须会唱昆曲,否则绝不会成为“头台”。凡上党宫调演出,上午依例为上党昆曲。
上党皮黄:由上党宫调的“西皮”、“二黄”曲调板式衍生,早期曾吸收借鉴了源自于湖北省黄冈、黄陂的“湖广调”和陕西省的“西秦腔”的韵律。延至明末清初又融入了“京二黄”的韵律,成就了上党宫调的一个委婉高雅的子剧种。
上党锣戏:原是上党宫调的一个曲牌,后发展为一个剧种,乾隆年间成书的《歧路灯》中载有“泽州锣戏”的内容。咸丰年间之后,只在晚上演出约定剧目前后,由学徒演出“搭戏”和“赠戏”。
上党卷戏:上党宫调的一个曲牌衍生而出,也有人考证主要是宋代上党地区宝卷、宣卷的变异。亦为上党宫调的一子剧种。
上党宫调在山东菏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还有两个嫡亲姐妹剧种,一个是山东枣梆,一个是河北永年西调。清中叶,上党地区大旱,上党宫调戏剧戏艺人游艺于山东菏泽、河北永年一带谋生,把上党宫调戏剧播于客土,并开科授徒,上党宫调在异地生长,经当地戏剧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改革创造,形成了新的剧种,并得以传承发展。这是上党宫调在本土之外派生出的两个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