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的流传

在流传过程中,上党梆子形成了“州府”和“潞府”两大派别:“州府派”流行于南部旧泽州府所属的五县,以晋城的“鸣凤班”稳居魁首,后来又有高平的“三乐意”、“万亿班”称雄一时;“潞府派”流行于中部、北部旧潞安府和沁州所属的长治市,后来又分为“三义班”和“乐意班”两个分支。

在流传过程中,上党梆子形成了“州府”和“潞府”两大派别:“州府派”流行于南部旧泽州府所属的五县,以晋城的“鸣凤班”稳居魁首,后来又有高平的“三乐意”、“万亿班”称雄一时;“潞府派”流行于中部、北部旧潞安府和沁州所属的长治市,后来又分为“三义班”和“乐意班”两个分支。

上党梆子的班社,曾经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合称“昆梆罗卷黄”。到了近些年,昆、罗、卷都已绝迹于舞台,仅以梆子为主,有些剧团或唱些皮黄。

抗日战争期间,这一剧种遭遇浩劫,班社纷纷解体。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又纷纷组成剧团,以上党梆子为武器来宣传抗日,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改革与发展。

建国后,正式定名为“上党梆子”。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导下,上党梆子不断推陈出新,演出的内容与形式都有很大改进,成立了一批上党梆子专业剧团,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

分享到:

上一篇:上党梆子的音调介绍   下一篇:上党梆子的实用价值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