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历史发展

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

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壮族人酷爱壮剧,早期和宗教信仰有关。马隘壮剧的唱腔来自舞蹈,舞蹈也与巫舞有关。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戴木面具或纸画脸谱,穿长红袍,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壮族人所以迷恋于壮剧,除了戏的内容吸引人以外,乐神消灾、人寿年丰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记述了壮族的歌唱风习:"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相乐之。"

目前,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壮剧受到多元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生存出现危机。青年一代追求时尚,视壮剧为土俗,欣赏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锐减。随着壮剧老艺人相继去世,不少地方壮剧的传承出现断代,这一特色剧种开始自然消失。及时对壮剧进行抢救和保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上一篇:壮剧现状   下一篇:壮剧师传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