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汉剧唱腔

常德汉剧的弹腔与汉剧的唱腔及板式大同小异,但北路(西皮)仍保留有生、旦分腔以前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独特唱腔,如南反北、子母调、台腔、丑脚腔等。

常德汉剧的弹腔与汉剧的唱腔及板式大同小异,但北路(西皮)仍保留有生、旦分腔以前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独特唱腔,如南反北、子母调、台腔、丑脚腔等。伴奏音乐重唢呐吹功,在曲调的处理上,使用多种变奏、转调、移位的手法发展乐曲,变化丰富,称“内五外八调”。乐队旧称场面,分文、武场,旧制为“三箱七场面”,以胡琴为主,因弓马戏见长,故重视打击乐,有“锣鼓半台戏”之说。脚色有生、旦、净、丑4大行。素重生行,过去的戏班通常18人,生行占9人,故有“生半边”之说。基本功分内外“八大块”,“外八块”即头、眼、口(念、唱)、手、腿、腰、裆、罡(摆罡、即台步)八门外形功夫;“内八块”即喜、怒、悲、愁、惊、疑、呆、癫八门表情技术。演员表演除较重视生活依据和本行技艺外,也常在行当分工基础上互相借鉴。表演技艺中还有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拗马军”(系借用牙牌谱名),就是演员用帽、须、手、足做正反向的交叉转动,以表现人物内心感情的特技。名演员有王文松、孙元玉、万千元、朱明禄(生)、毛太满(净)、邱吉彩(丑)、胡春凤、李福祥(旦)等。演出剧目影响较大的有:高腔戏《思凡》、《祭头巾》,弹腔戏《两狼山》、《打督邮》以及创作的弹腔现代戏《发霉的钞票》等。

分享到:

上一篇:广东汉剧的行当及声腔   下一篇:常德汉剧四大名班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