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有些老人说:”咱这大戏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大戏“是20世纪30年代前本地观众对上党梆子的称呼,是相对于秧歌等小剧种而言。)至于是哪个帝王的宫,则众说纷纭,有唐明皇、宋太祖、萧太后和明代在长治封藩的潞王(实为沈王)诸说。唐明皇在潞州作过二年别驾;宋太祖代周后讨伐李筠确曾亲临泽潞,但当地严格地说戏曲尚未形成,更加唐明皇在潞时韦后擅权,朝内不清,他首先要考虑朝内大事;宋太祖来泽潞时是才即位数目,军马倥偬,都不会有此闲情逸致。
萧太后是指辽圣宗之母,她并未来过上党。这就只能从明代的沈王身上考虑了。明太祖第21子朱模,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沈王,永乐六年(1408)就藩潞州。王宫旧址今为太行太岳烈士陵园(陵园南门往东的街现在还叫东华门)。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义军大将刘芳亮攻破安府(潞州于1529年改为潞安府),把”方在冲龄“的第九世沈王朱迥洪掳走,不知所终。几代沈王在长治共达237年。明朝规定,亲王就藩时,皇帝都要赐予若干曲本(剧本),宫里养有备供奉的戏班。这些亲王既不能任免和奖惩官吏,干涉地方行政,又不能招兵买马,调兵遣将,只能”以诗酒声色自娱“。
据《明史》和乾隆三十五年《潞安府志》载:沈康王朱洁”雅好文学“,沈宪王朱允移”挥毫千言立就“,沈宣王朱恬”好学,工古文辞,声音律“。《潞安诗抄》前编就载有三个沈王和22个沈王子孙的108首诗作。这些沈王和他们的子孙们不能不看戏曲,不能不对戏曲产生兴趣。
到了义军破城,王爷破掳,王族也逃走了(泽州县巴公镇李村的朱姓说,他们的祖是从王宫逃到晋城的)。王公的戏曲艺人在王府没法待了,全国兵荒马乱回不了家,流落到民间,对当地才有萌芽、没有成熟的戏曲剧种的职业、半职业的班社给予辅导,助其成长,是完全可能的。因而促成了上党梆子的形成。康熙二十五年拔员,沁水人樊度中的诗作《东岳庙赛神五首》的第五首第一句是”台上弋阳唱晚晴“(见雍正版《泽州府志》和嘉庆版《沁水县志》)。
这说明康熙年间上党地区有弋阳腔演唱。上党梆子把行当分作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九种,也和弋阳腔相同。肯定它受过弋阳腔的影响。上党梆子受昆曲、皮簧的影响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