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地区有着历史悠久的,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直到现在还可窥见它们与上党梆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上党地区民间音乐组织八音会很普遍。只要有十几户的村庄,酒会有八音会;大村就会有两三个。它的历史有多久,无从查考。但长子县西南呈村打制铜乐器,据说已有600多年。每个八音会都有会名,但人们习惯以它所在村庄或街坊称之,它的主要活动是参与迎神赛社。会员们身着长袍(夏秋是大褂),领口内斜插一面红色的、下边有一尺多长的三角旗。旗上有的上绣条龙,有的绣个“令”字。
插旗杆的布筒跟前有一溜白布,写着村庄的会名。边走边演奏。要是朝山进香,走几十里是常见的事。甚至有走一、二百里的。这实际是民间音乐演奏大赛。裁判者当然是千千万万音乐业余爱好者。被人们称许的八音会是十分光彩的。他们总希望年年保持这个荣誉。而被人冷落的八音会不会承认失败,他们总要狠下苦功,准备下一次出人头地。
这种竞争永远没有了结。八音会使用的乐器和上党梆子用的完全相同,而且不少曲牌和锣鼓经如《二番》《戏牡丹》《一串铃》《葡萄架》《靠山红》和《一马三箭》等都完全一样。八音会的另一种活动是村子里有人结婚、分居、庆寿时吹打一番,称之为“闹房”、“暖房”和“闹寿”。有些地方死了人也请八音会去“闹丧”。在这些场合,都要唱几出“围鼓戏”——大伙围着老鼓演奏,嘴里分别唱着剧中角色的台词(有些能手一人能顶两三个角色)。不少上党梆子业余自乐班就是从八音会唱“围鼓戏”起家的。也有一些上党梆子职业班就是由自乐班发展而成。从这个“八音会——自乐班——职业班社”的发展,可以窥见上党梆子形成的一些线索来。泽州秧歌是流行于原泽州府地区的一个小剧种。它的小锣出场和接唱时的锣鼓点和上党梆子的小锣出场与[一马三箭]开始的锣鼓点很相似。
泽州秧歌的形成比上党梆子晚,可能是它从上党梆子中吸取的;可是,也不能否定它是上党地区的民间音乐为梆子和秧歌所吸取。晋城的一种曲艺丝弦书中,官员上场的锣鼓点,也与上党梆子官员上场的锣鼓点接近。上党地区的民间艺术“太行意拳”的一些程式中,也能看到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在把”的痕迹。上党梆子(图12)
上党民间有好多驱疫禳灾迎福的活动,如晋城、阳城、沁水的“冲瘟”)扮钟馗、小鬼和老虎,在鼓乐导引下,到民户去鸣枚鞭炮,“驱除瘟疫”);阳城东乡的“送子”(高禖神夫妇在鼓乐导引下,为新婚夫妇送泥塑彩色小儿);长子一带的“鞭打癀痨鬼”(庙会时钟馗在街上追打由人妆扮的“癀痨鬼”,追到台上吊打);陵川乡间的“五鬼盘叉”(五个小鬼奉命来提不孝妇,经过滚扑追打,最后缚住。
可能是目连故事中鬼拘刘青提之事);壶关、陵川一带的“猿猴脱壳”(丧礼时,人扮猿猴躺到红毡上,筛以麸面,猿猴跃起后,毡上留有猴形,挂起);长子、屯留的“斩时魃”(天旱祈雨的一种形式,在锣鼓中,二武士持刀将由人妆扮的“旱魃”猛追到舞台上,打碎“旱魃”头顶的黄色南瓜——作为“旱魃”“脑浆迸流”);这些活动都有人物活动,一般也有简单情节。闹元宵时,上党有些地方还扮演有简单情节的“步下故事”,如《瞎妈妈送闺女》(闺女临产,母亲才往婆家送,结果产到途中)等。总之,这些民间音乐、曲艺和街头演出,都会给上党梆子以哺育,使它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茁壮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