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也曾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下“上党梆子”这个名字。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共五种声腔。合称“昆梆罗卷黄”。近年来,昆、罗、卷已绝迹舞台,只是以梆子为主,有些剧团或唱些皮黄。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微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伴奏乐器:打击乐是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胡胡。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叫“三把”。它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上党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梆子,又名梆板,打击乐器。约在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梆子腔即以使用梆子击拍而得名。
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一般多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用枣木心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外表光滑、圆弧和棱角适度。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柱形木棒,以圆柱形的敲击长方形的木棒发音,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是河北梆子、豫剧、秦腔等梆子戏曲的代表性击节乐器,常用以有规律地敲击强拍和增强戏剧气氛。在一些民间器乐合奏及曲艺伴奏中也常使用,广泛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汉代上党郡治所在今长子县西南,统辖14个县:北到今昔阳南部,东到今河北涉县境内,南及今阳城东北,西到今安泽冀山。历代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从明清和民国年间,习惯以潞、泽、辽、沁四个府州19县为上党地区。民国初年,山西曾在长治设潞泽辽沁镇守使。抗战期间,日寇在长治设上党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分属太行、太岳两个行署。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将左权(原辽县改名)、和顺、榆社划归榆次专区(今晋中地区);其余的16县和从中划出发长治市为长治专区(后改为晋东南地区,长治也改作直辖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后,分属长治、晋城两市。
上党地区东控殷墟,北枕太原,西扼平阳,南通郑州,表时山河,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周初,周公旦曾说:“五行之山(编者注:即太行山),固塞险阻之地也”。战国时,张仪称上党“为天下之脊”。唐时杜牧说:“上党之地肘京洛而蒲津,倚太行而跨河朔。”金人侵宋时,几经攘夺,豪杰蜂起。岳飞曾遣泽人梁兴归为联络,准备还我河山,黄龙痛饮。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在这里建立了太行、太岳根据地,配合全国各地,战胜日寇,进而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朱德委员长就有“远望春光镇日荫,太行高耸气森森”,“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的诗句。陈毅副总理在《过太行山书杯》中写道:“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万年民族发祥地,抗战精华又此间。山西在怀抱,河北置左肩,山东收眼底,河南视鼻端,长城大漠作后殿,提携捧员依陕甘。更有人和胜天时,地利攻守相攸关。创业不拔赖基地,我过太行梦魂安。”在这样巍峨险峻的地方,千万年来锤炼出了慷慨悲歌、勤劳俭朴的人民,从而哺育了出了粗犷豪迈、激越奔放的上党梆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