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位于湖北东陲,大别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东与广济、黄梅、安微宿松县接壤,北界英山、安微安徽太湖两县,西与浠水县毗连,南怀阳新县、黄石市隔江相望,境内有山有畈,故分“山区”、“畈区”,据《蕲州志》记载,早在唐代,蕲春便盛产茶叶,州官每年皆以香茗进献朝廷。山区茶农每逢采茶之季,总爱“对山歌”或男友对歌,或这山采茶人与那坡采茶人对歌。山歌内容多为男友爱情和农村生活中的见闻。唱词来源常是“见山唱山”,“见水唱水”,说张三就唱张三”,“道李四就唱李四”颇具口头即兴创作特点。长期以来,在“采茶对山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许多特有的唱腔曲调,人们称它为”蕲春采茶调。在畈区,老百姓则有这样的传统:每逢插秧委节,农民总要专门请人在田岸上为插者唱歌。所请者为四人,一人主唱兼击鼓,其余三人随鼓锣伴奏。主唱者先唱四句吉祥词语开头,称为“开秧门”;接着便是唱山歌(这种山歌的曲调有别于采茶山歌),由主唱者领唱,敲锣者及插身的乡亲们担任“帮腔”。若遇两姓家族或两个垸子的人在一畈上插秧,便会出现“对山歌”的热闹场面。用于以上活动中的唱腔曲调,老百姓称它为“蕲春畈腔”。由于插秧委节时间长,而所唱内容及歌词又不能天天照旧重复,歌者便引来民间说唱本和戏文中的唱词片段,借以更新歌唱内,于是畈腔便不自觉地进入戏曲领域。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发展,采茶调和畈腔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根据采伐茶调和畈腔进行填词,由一个或两个人按照不同的人称演唱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后来,又由几个或十几个人,按照不同的人称演唱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后来,又由几个或十几个人,按照不同的角色化装后,穿上“服装”,演唱一个情节比较完整的故,把它搬到台上,老百姓称之为“蕲春采伐”或“蕲春采子戏”。或“蕲春采子戏”。由于演唱中常用“帮腔”,帮腔中又多有“喔嗬”之声,因此,人们都称蕲春采茶戏的唱腔为“蕲春喔嗬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