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采茶戏最早起源于“茶歌”即“采茶调”。武宁采茶戏是指由人们在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发展而来,动作套路则来源采茶舞,后经艺人创造、革新,最终形成了具有武宁当地特色的采茶戏。地处幕阜山区的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 名为“三角班”,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武宁采茶戏就流传到湘、鄂、赣部分地区,后经许多艺人的创造、革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并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前者受汉剧、湘剧、宁河戏等大型剧种影响,长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黄梅、阳新采茶戏影响,侧重唱功。
当地人在种茶、锄茶、摘茶、拣茶、制茶、卖茶、喝茶等劳动与交往活动中形成了一种“茶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采茶歌”。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进士陈奉兹在《浔阳乐》中描写当时九江元宵灯会盛况时写道:“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巷,一路采茶歌。” 《武宁道光志》里也记载了一首古老的茶歌:“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姐妹双双采,明年姐妹摘谁家。”在武宁一些茶坊里,也流传着《十二月拣茶歌》 :“正月拣茶懒纺纱,一心一意去拣茶,心想做件漂白褂,腰中无钱托人赊,以后还钱去卖茶”。
由此可见,当时民间“茶歌”风行盛况。这种优美动听“采茶调”(包括民间小调)很自然地成为当时民间灯彩和婚嫁喜庆、祭祀、节日娱乐活动等歌唱部分的内容,特别是民间灯彩,有些是以唱“采茶调”为主的,所以叫做“采茶灯”。与此同时,“采茶调”还被民间艺人用到茶行、茶馆去唱“板曲”,慢慢形成了“唱生”这一职业。当时武宁有很多商人在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开设茶行,武宁的“唱生”经常到这些茶行去卖唱,并将流传到吴城的早期赣东北采茶戏和万载花灯等带回武宁,促进了武宁采茶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