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宋朝金人作乱,有个苏州女子赵嫦娥随母逃难,途中母女被冲散。赵女偶遇仙童王道安、仙女王月娥兄妹下凡到龙楼山采茶。赵女与王道安结为夫妻,以采茶为活。他们辛勤劳动换来了茶叶丰收,吸引当地农民年年到龙楼山饮茶,彼此结下深厚感情。后因三人同去苏州,便将茶山送给当地农民。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农民把采茶的事编成歌舞演唱,流传到桂南,是为桂南采茶。
一说古时有个仙人石道人,有徒弟一男二女,男的叫王道安,女的叫大妹二妹。他们一边修道,一边采种茶,后来大妹思凡,下山推广了种茶方法。有一次道安和二妹来访大寻妹,见茶林繁茂,便编起劳动种茶的歌舞,是采茶戏的起源。
一说古代有个和尚带一男二女为徒弟,除种茶外,还编了许多采茶劳动的歌舞演唱,后来一个茶叶商人叫做王玉盛,看见采茶歌舞很优美,就将采茶唱本偷下山去,从此便在民间流传。
这些传说无法考证,但在传说中提出王道安和王玉盛两个具体的人,而且都是一男二女的故事,和唱采茶一男二女有一定的渊源。另外,这些传说都把采茶劳动与采茶演唱结合起来,可以断定,采茶直接产生在茶区,是以茶农生活为基础创造出来的。
桂南采茶一些茶插(曲调),如"五柱香"、"虞美人"、"一匹绸"、"红绣鞋"、"十杯酒"、"补缸调"等,无论是在广东粤曲中,还是在江西采茶中都可以找到。不仅是唱词相近,而且曲调又大同小异,有的曲牌标题相同,而词曲已有改变,有的是唱词还是原来样子,但在词曲上,由于语言不同,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这种情况,在走访江西特别是赣南时,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由于辗转流传,与当地语言结合起了变化,有些保持了"官话"痕迹,有些已同桂南地区白话结合。尤其是衬词,桂南采茶则多用"哪呀惠"或"依都呀"而已。
这些采茶曲牌起源,根据明人沈德符在其《野获编》中说,这些曲牌,当时曾盛行两淮以至江南。周贻白所着《中国戏剧史长篇》中考证了山东的"柳子腔"与各地方剧种的血缘关系证明,"柳子腔"也是明代流行的小曲发展而来,到了清初才形成独立系统,流遍全国,如江西采茶戏、云南花灯戏、广西彩调戏、湖南花鼓戏,都属于"柳子腔"的同一体系,发源于明代,盛行于清朝。与较大的剧种京剧、湘剧、川剧、越剧、粤剧、桂剧,同属于"昆"、"高"、"邦"、"黄"四大声腔体系,既分庭抗礼,又互相吸收,共同繁荣。
桂南各县老艺人多数说采茶是从北流学来的。这就说明北流是最早演唱桂南采茶的地方。北流县老艺人曾国威说,他家是采茶世家,他的老祖宗是江西吉安府(现在的井冈山地区所在地)吉水县下里街平安社人,移居广西已二十一代了,若以二十年算一代,那末到桂南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按历推算,当是明代嘉、隆年间了。桂南采茶戏起源于明代,它属于"柳子腔"的同一系统,是由江西采茶传入广西桂南之后才发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