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采茶戏艺人根据南昌发生的真实故事,创作了《南爪记》、《鸣冤记》、《辜家记》、《花娇记》等传统剧目(俗称四大记)。“哭不死的梁山伯、杀不死的蔡鸣凤”,是人们对南昌采茶戏常演传统剧目的谑语。尽管采茶戏颇受乡间民众的欢迎,但是由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南昌采茶戏内容不甚健康,大多为“十八摸”之类的黄色小调,难登大雅之堂,直到1927年才得以光明正大地进入南昌城。
据史料记载,1927年以前,南昌采茶戏也曾“偷偷摸摸”进城唱过“堂会”。当时,官家为了取乐,便私下请戏班子进城演戏。1927年,在南昌人脉熟络人士邓官保(律师)、徐志庭(烟酒公办所稽查人员)、商人梅三和三人的邀请下,以陈金水为首的采茶戏班子在当时的南昌新舞台京剧团演出。由于南昌新舞台京剧团房东罗某的反对,两个月后,采茶戏班子搬至新昌舞台(南昌城隍庙附近)演出,但是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陈金水采茶戏班子离开了南昌城。
同年8月,熟知采茶戏“开支小、收入多”的梅三和在新游嬉场(今南昌剧场)设场,请人表演采茶戏。为了吸引顾客,梅三和聘请了京剧名乐师梁伯龄教习各种曲牌。一时间,前来看戏的市民将剧院挤得人山人海。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梅三和又在叠山路开设升泰游嬉场(后被南昌土豪阮南庭霸占)。此后,南昌陆续增加了洪都游嬉场、民乐游嬉场两家剧院表演采茶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南昌采茶戏有了女旦角。
1937年,梅三和开办“平民剧社”,招收10岁左右的男女学员,专门学习南昌采茶戏。经过一年多的正规训练,这些学员在新游嬉场登台演出。由于这些学员都是经过正规培训的,所以演出效果远远好于南昌其他三家剧院。此外,“平民剧社”走出了一大批诸如邓筱兰、周奎生等优秀人才。
1938年日寇占领南昌后,为了方便召集老百姓开会,日寇开办了两个采茶戏剧团。大批采茶戏艺人逃难到吉安、赣南一带。此时,大批逃难到赣州的采茶戏艺人成立了剧团,并在当地演出,这段时期,南昌采茶戏被称之为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