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了解二人台的历史吗?

二人台在我国西路二人台起源于内蒙古的汉蒙艺术融合大潮,产生于土默川,发展是很快的,因为广大人就喜欢看二人台。

发展历史

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 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日益提高,开始由表演唱向代言体民间小戏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与河北张家口地区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现了东路二人台的职业班社,有的班子多达十几人。初步有了行当之分,除净、末角外,又发展了其他行当。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戏”形式,由多人饰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时有少数剧目还加进了武打。音乐、唱腔也有所创新。过去多是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后来则根据剧情,配以多种曲调。有的唱腔向板腔体式发展。东路二人台在建国前没有女演员,西路二人台,则早在职业班社出现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艺人荣双羊和他的儿媳计子玉,岳石匠的女儿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妇同台演出过。直至1946年,计子玉收女徒班玉莲,才成为二人台第一代职业女艺人。

发展阶段

根据资料记载,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六个阶段。

分享到:

上一篇:二人台的历史的介绍   下一篇:二人台的简介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