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人台的形成过程中,蒙古族民间艺人荣双羊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初年,荣双羊改变“丝弦坐腔”形式,开始分角色化妆演唱,对二人台的定型、流传和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使二人台艺术在演出中出现了重大突破。荣双羊曾来河套的安北、五原、临河一带演出,把二人台艺术带进了河套地区。民国20年(1931)后,计子玉、樊六的二人台小班曾入套在安北、五原、临河等地流动演出。其中计子玉还在河套教出了不少徒弟。民国22年(1933)后,河套开始有了固定的二人台职业小班。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巴盟地区共有二人台职业小班20至30个。这些小班少则5人,多则十几人。其中比较有名气的二人台小班有樊二仓、宋其子小班,活动于五原县和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部分地区。霍存柱、刘毛匠小班,活动于临河、杭锦后旗地区和磴口县部分地区。于八、朱银全、张根旺小班,活动于狼山湾及乌加河一带。
二人台艺术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群众中流传着:打不完的金线卖不完的菜,看不厌打樱桃、探病、走口外。为看白灵旦(樊二仓),三天不吃饭;宁可穿不上绣花鞋,也要看一看霍存柱的打金钱;没有马骑坐“胶皮”,也要看看关全喜;朱银全、刘二罗,丢起丑来真红火等顺口溜。然而建国前二人台艺人们社会地位低下,生活穷困潦倒,多以卖艺乞食度日,加之演唱内容俚俗,倍受士绅歧视,主要在乡村为农民演唱。在抗日战争期间,陕坝商会有个二人台乐队,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七月十五园子渠放河灯时演奏,藉以增添乡上风韵。
至少在200年前就有了二人台的雏型,根据资料记载,二人台的发展经历了“打坐腔”、“打玩艺儿”、“风搅雪”、“打软包”、“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六个阶段。
打坐腔:二人台是由民歌发展而来的,如由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汉族民歌演变的唱腔《打樱桃》、《压糕面》、《打后套》等,由晋北民歌演变的唱腔《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由陕北民歌演变的唱腔《送大哥》、《十里墩》、《绣荷包》等,由蒙古族民歌演变的唱腔《阿拉奔花》、《王爱召》等,冀北民歌《十对花》,江淮民歌如《茉莉花》、《虞美人》等等。牌子曲则吸收了许多晋剧曲牌、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在冬闲季节,人们围坐演唱,尽欢而散。此为“打坐腔”,最早产生于唐家会、河会,时间是清道光前,着名艺人张三堂等。由于歌手们演唱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加以表情动作,打坐腔逐渐发展成“打玩艺儿”。
打玩艺儿:其名源于“社火玩艺”其是河曲民间春节文娱活动形式的的总称。
搅风雪:光绪九年,唐家会三官社组织“道情班”和“玩艺班”穿插演出,人称“风搅雪”
打软包:打软包就是由班主领班,大伙搭班,组成的职业性演出班子,每班不过十人左右。因其服装道具简单,不过装几个包裹,故称“打软包”。
业余剧团:解放后,二人台获得了新生。四十年代,全县已有三十个业余剧团。1953年秋季,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九位同志来河曲采访,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访专集》。河曲从此有了“民歌海洋”“二人台之乡”的美誉。
专业剧团:1956年秋,县政府批准成立了河曲二人台剧团。1964年3月,二人台剧团转为忻县地区文工团,全团人员调往忻县。文革十年,二人台剧团受到批判,在舞台上绝迹,许多名演员被迫改行。1980年,单位独立,“二人台剧团”有演职人员30余人,先后赴太原、晋中、呼市、包头及邻近省、县演出,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