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境到新生
武宁采茶戏形成后登上草台演出,多为民间艺人从生活中提炼创编的小戏,难免出现男女间调情说爱的剧情。艺人们多为长期受奴役的贫苦百姓,本性不使他们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由此惹怒了“表面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的官绅。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江西巡抚俞兆岳以“淫邪”为由上奏,武宁采茶戏被禁。在封建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下,茶戏受到摧残,陷入困境,至解放前夕,处于半生不死的状态之中。
1952年冬,文艺界老前辈江西省文化局局长石凌鹤在全省第一次文化馆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工作方针,大力挖掘民间艺术。石老着重提到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源远流长,必须继承和发扬。并一再强调,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散落在民间的老艺人组织起来,大力进行抢救。石老语重心长地说,如果让历经坎坷曲折道路的、灌注多少民间世队心血的传统艺术,在这一代人手上失传,那将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武宁县领导按照石老的指示,几经周折,动员在茶戏艺人中颇有影响的人物刘诗笙进行串连。经短期筹备,1953年春节,“武宁采茶剧团”在县城成立后正式演出,在化妆、服装及表演手法等方面作了初步改革,保留了仍用锣鼓伴奏的传统习俗。演出剧目有传统戏《七姐下凡》 ,改编现代戏《儿女亲事》等。
上河与下河两个流派消除隔阂,同台演出,阵容强大,连演两月,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剧团又应群众要求,下乡巡回演出,群众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前往观看,武宁采茶戏获得了新生。
1953年6月,九江专区接收了这个剧团,改称九江专区采茶剧团,迁去九江。专区文化部门有意在武宁茶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的剧种,便从外地调进了一批其他剧种的演员,动员入团老艺人对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进行挖掘整理,改革步伐既大又快。剧团风华正茂之时,一场风暴平地刮起,在大唱样板戏的年月里,采茶剧团受到冲击而解散,演员被批斗之后随之下放,农村业余茶戏团也被宣传队取而代之,武宁采茶戏跌落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