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歌到灯戏
阳春三月,采茶姑娘纵歌于万绿丛中,如流传下来明末清初的:“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姊妹双双采,明年姊妹适谁家。”年深月久,便形成一种茶歌。茶歌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委婉动听。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76年)进士陈奉慈在《浔阳乐》中写道:“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巷,一路采茶歌。”这说明两百多年前茶歌就已经出现在元宵灯会上。 明清两代,县境设有茶庄、茶坊、茶行多处,从事茶叶收购、焙制和营销业务,雇请农村劳力拣茶和制茶。在拣茶和制茶特别是在拣茶时,茶农信口唱起茶歌,解闷消乏。人多口众,南腔北调,逐渐形成一种小曲,有故事情节和叙事唱段,并开始有唱本传抄,在采茶和拣茶男女中流传,如《十二月拣茶》 、 《姑嫂摘茶》等。有人收集唱本,配以民间小调,经练唱后到茶坊卖唱维生,一人顶唱两个或几个角色清唱,群众称之为板凳戏。后来发展成为有表情动作的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已略具采茶戏雏形。
明末清初,二小戏掺入到正月茶灯队伍,衍变成灯戏。演出形式是由四人各举茶灯一盏,站四角围成一个场子,一旦一丑在场地中央演唱采茶调或表演戏文。武宁至今尚有灯戏演出,习称茶鼓灯,表演内容多为现代题材。后又加入小生,称三脚班或三小戏,表演形式及内容渐趋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