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采茶戏有自己的传统演出程序。戏乡亦有本地的习俗。每到一地演出,先是锣鼓齐秦,叫做“打闹台”。闹台中,堂鼓独奏三遍,名曰“三通鼓”,它是催观众到场的信号。观众听见“三通鼓”,知道戏将开演,便纷纷赶往戏场。观众到齐,锣鼓停,打闹台结束。开演前,锣鼓再次齐鸣,台上,饰丑角的演员自幕后出,开始唱“正戏”。戏演到中途,台下突然爆竹喧天(有时还夹着放铳声)。与此同时,村里每家选派一人,每人双手托着木制的“托盘”。托盘朝外的一边披“彩虹”(红稠或红布),朝内的一边放着盛满鱼肉、糕点之类的碗盘,鱼肉、糕点上插着点燃的泥香。捧托盘的人在台下排队依次将托盘送到台上,以表示对戏班的慰劳。台上,演员听到爆竹声,暂停演戏,敲锣打鼓,由小生、小日跪接台下送来礼品。这些,人们称之为“送邀台”。演员接过“邀台”,送入后台,台上接着演出。若演“苦戏”。剧情发展到“苦”处,剧中的“受苦人”或“遇难人”便改唱专用的曲调向台下观众讨钱,人们称之为“讨彩”。这种专用的曲调,艺人们称它为〔讨彩调〕。如《双插柳》演至孙文不认前妻,其子女波男、九女沿街乞讨时,波男、九女便一边哭诉,一边唱着〔讨彩调〕向台下观从讨彩时,观众闻声见状,便向台上抛钱。一地的演出资地要结束,必须遵照乡风,由戏班表演“圆台”仪式—让一名演员扮作太白金星,一手持去帚,一手托木盘,盘中混放茶叶、炒米(称作“花米”)。太白金星在锣鼓伴奏中舞动去帚,分别走过舞台的四角,边舞边撒花米。上述表演,人们称之为“踩四方”与此同时,邀请戏班来村唱戏的承头人,站在台前,燃响鞭炮。鞭炮声、锣鼓声配合着演员“踩四方”的表演,既蕴含“驱赶邪气,祈保平安”之意,又告诉人们,此地的演出已经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