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假”嗓音结合。由于蕲春采茶戏唱腔的音域很宽,加之演了历史中有女角男扮的传统,所以演员我运用“真”、“假”嗓结合的方法进行演唱,其效果既然似传统京剧小生的唱法。它在真、假声区的转换和换声点的过渡方面,比京懦小生传统唱法来得自然流畅,且音色的亮度和气质的粗犷都优于京剧小生的传统唱法;但又不及何氏的发声科学,气息充沛,音色优美,透明圆润。可谓优于前而逊于后,其实际音响效果介乎两者之间。
二、咬字采用乡音。艺人们(包括其他县艺人)在演唱蕲春采茶戏时,咬字吐字皆采用蕲春乡音,其唱腔曲调与语音调值十分吻合,加上腔中装饰音和上、下滑音的运用,韵味别具一格。听来圆润流畅,质朴亲切,地方风格浓郁,而且通俗易懂。
三、帮腔加衬词的演唱形式。“三眼”和“四平调”等腔的首、尾句以及“甩腔”、“迈调”的句末,演唱时出现帮腔形式(早期的帮腔由锣鼓伴奏者担任。后来,在演员较多的戏班里,常由三、五名演员在幕后演唱)。帮腔中常增添“喔嗬”,“呃”、“哎”和“衣哟”之类的衬词。这样的演唱形式,既然突出了“正词”与“衬词”抑扬对比的特点,又形成一唱众和,此起伏的音响效果。
四、锣鼓伴奏过门。传统的蕲春采茶戏演唱无管弦伴奏,只用锣鼓过门。这种过门伴奏往往在唱腔的帮腔的帮腔部分进入。这样,便使从人歌唱之声与锣鼓音响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由中国汉族戏曲音乐特有的“复调”,和独具民族风格的“和声织体”。它既起到了中国戏曲唱腔中赤字门的一般作用,使演员在大段的演唱中得以趁隙换气,稍事休息或做一些表演动作,又以其特别的音响效果烘托着戏曲舞台的表演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