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采茶戏的传播发展

采茶戏盛行于农村,兼之它本身是从采茶调,花鼓灯调,山歌,畈腔蜕化出来的,不配丝弦,采用“邦腔”,锣鼓伴奏,唱腔朴实粗犷,念白为本地语言。

采茶戏盛行于农村,兼之它本身是从采茶调,花鼓灯调,山歌,畈腔蜕化出来的,不配丝弦,采用“邦腔”,锣鼓伴奏,唱腔朴实粗犷,念白为本地语言。早期演出的都是“单边词”和“折子戏”,情节简单,通俗易懂,表演朴实细腻。一个戏班子五、七、九人不等,轻装简从,报酬低廉,随便搭一个台子或在一个土墩上便演唱起来,俗称“草台戏”,因而能拥有广大观众。人们看戏时跟着“接腔”,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农村里的大人小孩在耕作或休息时,都能听到唱采茶戏的“村野之声”。旧时唱戏的全是男扮女妆,确实演的妙俏。有人曾写诗赞曰:“悠扬鼓乐响高楼,男人装成女人头。容易少年容易老,一时欢笑一时愁。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而今识破其中味,曾作江湖浪子游”。另据清道光年间兰括居士所着《汉皋竹枝词》亦有诗云:“俗人偏自情,浪里油腔最喜听。土湾(即土墩)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英山与蕲、浠、罗毗邻且语言相近。词中所指花鼓戏,也可能是英山采茶戏,也称“和花鼓戏”。

英山人喜爱家乡的采茶戏,是与唱戏的悠久传统积习相沿分不开的。如过年要唱年戏,正月玩灯要唱灯戏,庙会要唱会戏,各姓修成宗谱要唱谱戏,婚嫁寿庆要唱贺禧戏,消灾祈雨求子,秋收前后要唱酬神戏,总之,一年四时八节都要唱戏。据《英山县志》载,先后修建的寺观近180多个,南河瓦寺前一处,相传梁武帝时,这里曾是佛教圣地,有50多座寺庙,素有“菩萨湾”之称。王、段两家每年正月间祭祖都要在各家宗祠前的广场万年台上开锣唱戏,以名角、名班、名戏吸引观众,形成对峙局面。雷家店的“灵台会”、“灯歌会”以及一年一度的励大“华严经庙会”在“出马”(菩萨下山出庙会)“停驾”时,都要演唱“彩台戏”和以数十人组织游行演唱的“打花鼓”、“高跷戏”、“傀儡戏”等,会信者多达一万数千人。另据有关资料记载,从明武宗四年(公元1509年)至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英山发生大的自然灾害27次,特大洪水14次,在频繁的灾害面前,英山群众纷纷学唱小调或采茶戏作为逃荒乞讨的手段。据王邦荣同志在《皖南花鼓》上介绍,约在1880年间,皖鄂边区英山县采茶戏艺人涂老五、李桂庭等人,随着逃荒要饭的人流浪漂泊来皖,将家乡的采茶调,即“呵哦腔”,下嫁到皖南。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皖南花鼓戏便在广德、宜城、宁国等处形成了东路与南路两大派。民国时期《大公报》载道:“皖南、宁国等地还流行着一种‘黄梅调’(即采茶调)的小戏经的势力范围扩及于浙江的淳安及建德(畦州)的两乡僻村之中”。如在皖南广德农民许家水唱的一首“采茶调”,称“十二采茶”,其文词和唱腔都与英山采茶戏近似。

分享到:

上一篇:蕲春采茶戏的剧目   下一篇:五华采茶戏的分布状况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