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普遍提高及各行当角色的演唱需要,音乐上又作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唱腔上出现了以主调为基础的一曲多变的人物行当曲调和剧种常用曲调,部分唱腔还在曲牌体基础上发展了板腔体唱腔。在伴奏上,以民乐主为,增加了部分西洋乐器,如小提、大提、贝司、长笛、单簧、巴松、小号、长号、圆号等,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近似单管体制的乐队,随后,还增加了一些以二句、四句为主的民歌体唱腔结构。
但在表现重大的题材、复杂的剧情,刻划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矛盾冲突非常尖锐的戏剧时,音乐唱腔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增加板式便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向兄弟剧种音乐的学习,特别是向京剧音乐的学习,莲花县戏曲音乐工作者以曲牌体为前提,在传统曲调形式基础上,采取节拍、速度和伴奏方式的变化,增加了多种新的板式,如导板、摇板、散板、快板、哭板、清板、数板等,从而提高了戏剧表现力,增强了舞台效果。
近年来,受其他演艺形式和影视传媒的冲击,莲花采茶戏也和江西其他地方戏曲一样日益面临着危机,资金短缺、市场疲软、人才流失、青老演员断代等一系列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如何重振雄风,再焕光彩,这不单是当地文化和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莲花县广大戏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齐心协力,勇于改革,莲花采茶戏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