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采茶戏的发展

瑞昌采茶戏,旧称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早在明代,瑞昌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春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热闹非凡。

瑞昌采茶戏,旧称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早在明代,瑞昌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春节至二月花朝都要结队玩灯贺彩,热闹非凡。明末赣东茶灯戏传到赣北,与瑞昌灯彩相结合,便形成了瑞昌特色的茶灯戏。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外出,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戏三角班,便在赣北又与瑞昌茶灯戏揉合一起,从而形成了瑞昌采茶民间小戏,后称采茶戏。1986年,瑞昌采茶戏被更名为“九江采茶戏”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1999年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又将更名的“九江采茶戏”更正为“瑞昌采茶戏”入编。

清道光年间,瑞昌采茶戏迅速发展成为半班,民间产生了许多茶戏班社。如:瓜山班(第一个采茶戏班社),洪源班、新堂班、水瀼班、柯源班等。历经六代传承:周才友—周英荣—徐庭梓—周升荣—徐虞贤—杨开忏等。造就了一批非常有影响的采茶戏老艺人。由于各戏班社相互间的竞争与结合,同时,他们各自地域不同,从而丰富了板腔形式,促进了剧种向前发展。

分享到:

上一篇:阳新采茶戏的地域风俗   下一篇:瑞昌采茶戏的唱腔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