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脚采茶戏之形成,系由采茶歌结合民间歌谣而形成“采茶灯”,也称作“茶篮灯”。即兴演出具有采茶情节的内容,逐渐加入角色与唱腔,并增添情节,形成“二丑一旦”的三脚采茶戏,而称作“采茶班”。再者,经由赣南采茶戏于乾隆年间,传入嘉应州一带;后来,三脚采茶戏又随广东移民渡海来台,广东嘉应住民大多迁入桃、竹、苗一带,因此嘉应所使用的“四县腔”,便成为三脚采茶戏歌唱语言。
早期三脚采茶戏之组织均为男性,后来才有女性之加入。三脚采茶戏之演出,仅须丑、旦三名脚色,亦即二旦一丑,如《卖茶郎故事》中,丑扮卖茶郎张三郎,二旦分扮三郎之妻与妹,人物虽因故事之不同而异,丑、旦均为滑稽、泼辣之诙谐人物。后场需两名操弦乐师及一名负责打击乐器之伴奏乐师。后场伴奏乐器包括拍板、铁弦、大锣、小锣、小钹、通鼓、扬琴、箫、唢吶、胖胡、大广弦及二弦等。
三脚采茶戏之演出原为落地扫型态,多在庙前广场或空地上,临时以绳或布围出表演范围,就地演出;后来因神诞庙会,登上野台戏舞台。此外,尚有私人聘请演出者,通常于庭院广场搭布篷,舞台中央后方置一方桌,并摆一、二张圆凳,桌上并置茶杯与茶盘,舞台右方及左方,分别为文场与武场乐师之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