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了解武宁采茶戏吗?

阳春三月,采茶姑娘纵歌于万绿丛中,如流传下来明末清初的:“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

发展

从茶歌到灯戏

阳春三月,采茶姑娘纵歌于万绿丛中,如流传下来明末清初的:“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武宁

年姊妹双双采,明年姊妹适谁家。”年深月久,便形成一种茶歌。茶歌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委婉动听。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76年)进士陈奉慈在《浔阳乐》中写道:“灯火照龙河,鱼龙杂绮罗,偏怜女儿巷,一路采茶歌。”这说明两百多年前茶歌就已经出现在元宵灯会上。 明清两代,县境设有茶庄、茶坊、茶行多处,从事茶叶收购、焙制和营销业务,雇请农村劳力拣茶和制茶。在拣茶和制茶特别是在拣茶时,茶农信口唱起茶歌,解闷消乏。人多口众,南腔北调,逐渐形成一种小曲,有故事情节和叙事唱段,并开始有唱本传抄,在采茶和拣茶男女中流传,如《十二月拣茶》 、 《姑嫂摘茶》等。有人收集唱本,配以民间小调,经练唱后到茶坊卖唱维生,一人顶唱两个或几个角色清唱,群众称之为板凳戏。后来发展成为有表情动作的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已略具采茶戏雏形。

明末清初,二小戏掺入到正月茶灯队伍,衍变成灯戏。演出形式是由四人各举茶灯一盏,站四角围成一个场子,一旦一丑在场地中央演唱采茶调或表演戏文。武宁至今尚有灯戏演出,习称茶鼓灯,表演内容多为现代题材。后又加入小生,称三脚班或三小戏,表演形式及内容渐趋丰富。

从困境到新生

武宁采茶戏形成后登上草台演出,多为民间艺人从生活中提炼创编的小戏,难免出现男女间调情说爱的剧

武宁

情。艺人们多为长期受奴役的贫苦百姓,本性不使他们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由此惹怒了“表面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的官绅。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江西巡抚俞兆岳以“淫邪”为由上奏,武宁采茶戏被禁。在封建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下,茶戏受到摧残,陷入困境,至解放前夕,处于半生不死的状态之中。

1952年冬,文艺界老前辈江西省文化局局长石凌鹤在全省第一次文化馆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工作方针,大力挖掘民间艺术。石老着重提到武宁采茶戏是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源远流长,必须继承和发扬。并一再强调,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把散落在民间的老艺人组织起来,大力进行抢救。石老语重心长地说,如果让历经坎坷曲折道路的、灌注多少民间世队心血的传统艺术,在这一代人手上失传,那将是无可弥补的损失。

武宁县领导按照石老的指示,几经周折,动员在茶戏艺人中颇有影响的人物刘诗笙进行串连。经短期筹备,1953年春节,“武宁采茶剧团”在县城成立后正式演出,在化妆、服装及表演手法等方面作了初步改革,保留了仍用锣鼓伴奏的传统习俗。演出剧目有传统戏《七姐下凡》 ,改编现代戏《儿女亲事》等。上河

与下河两个流派消除隔阂,同台演出,阵容强大,连演两月,场场爆满,盛况空前。剧团又应群众要求,下乡巡回演出,群众扶老携幼,翻山越岭前往观看,武宁采茶戏获得了新生。

1953年6月,九江专区接收了这个剧团,改称九江专区采茶剧团,迁去九江。专区文化部门有意在武宁茶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的剧种,便从外地调进了一批其他剧种的演员,动员入团老艺人对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进行挖掘整理,改革步伐既大又快。剧团风华正茂之时,一场风暴平地刮起,在大唱样板戏的年月里,采茶剧团受到冲击而解散,演员被批斗之后随之下放,农村业余茶戏团也被宣传队取而代之,武宁采茶戏跌落低谷。

幕阜山下夕阳红

1984年,为使武宁采茶戏延续生存,江西省文艺学校武宁县采茶班应运而生,9月正式成立。两次共招收学员62名,经过四年的艰苦培训,1987年12月参加九江市戏剧节,学员演出《阴差阳错》,获演出优秀奖、编剧、导演、美术设计一等奖、作曲二等奖,9名学员获优秀新苗奖。1988年11月正式成立武宁采茶剧团,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剧目有《翠花贫》 、《乌金记》 、 《于成龙私访》等,丰富了山乡的文化生活,武宁采茶戏再次进入复兴发展期。

受中国戏曲普遍不景气的大气候影响,采茶剧团于1993年撤销,员工安排至各单位,武宁茶戏又一次跌落低谷。

武宁采茶戏的几起几落,深深地反映时代的变革和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虽然有造诣的老茶戏艺人相继谢世,但在广大农村中能唱能演茶戏的人比比皆是,业余剧团仍在草台上演出不辍。

2004年9月,武宁县老年体育协会成立了采茶剧团,巡回演出,以推动各地群众业余茶戏活动,在已动工兴建的夕阳红工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计有可容三至五百人的小剧场,供采茶剧团演出。县文化宣传部门亦已将发展古老茶戏列入议事日程。这朵百花园中的奇葩,历经风霜冰雪艺术特点

武宁采茶戏的音乐唱腔极其丰富,按传统有九板十八腔之说,与黄梅戏有较多共同点。其中以北腔、汉腔、叹腔、四平腔使用最多,故也叫“四大声腔”。剧目大部分与黄梅戏同,另有《失印配》、《褂袍记》、《文武魁》、《双战魁》等剧目。[2]

武宁采茶戏唱腔的特点是下旋音多,善于表现诉说、悲哀、哭泣等感情。武宁采茶戏最主要的骨干唱腔是“北腔”,一板三眼,顶板起唱,锣鼓伴奏,整个唱腔由起板句(一、二句),检板句(三、四句)、中韵句(五句)、落板句(六句)六个乐句组成的“六句式”唱腔,其第三、四句可以无限反复,能唱大段的叙事唱词,因而成为主要的骨干唱腔。[1]

唱腔

武宁采茶戏的音乐唱腔极其丰富,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它们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按传统有九板十八腔之说。武宁采茶戏唱腔的特点是下旋音多,善于表现诉说、悲哀、哭泣等感情。武宁采茶戏最主要的骨干唱腔是“北腔”,一板三眼,顶板起唱,锣鼓伴奏,整个唱腔由起板句(一、二句),检板句(三、四句)、中韵句(五句)、落板句(六句)六个乐句组成的“六句式”唱腔,其第三、四句可以无限反复,能唱大段的叙事唱词,因而成为主要的骨干唱腔。

声腔

武宁采茶戏严格地区分是四大声腔:北腔、汉腔、叹腔、四平腔,未悉何故一直只用锣鼓伴奏,很具特色。民间艺人因不受丝弦伴奏束缚,在演唱时将民间小调揉合成耍花腔而衍变成“九板十八腔”,九板为摇板、导板、闷板、平板等;十八腔为北腔(茶腔)、汉腔(仙腔)、叹腔、慢四平腔等。它灌注了前辈艺人大量心血而成为丰富多彩的腔调,如上河的罗时春、下河的黎邦纶,以及这两位茶戏老师傅的高徒上河宁茂煌和下河的刘诗笙。艺人们对茶戏腔调的形容是:“北腔叙家常,快板火烧房,二六郑重事,叹腔动哀肠,落魂归地府,花调跳粉墙,夹白补不足,为下先转腔”。

表演艺术

武宁采茶戏的表演艺术显得原始、古老,如旦角举手不超眉,走台步时手拿手帕自然摆动,台前有慢步、快步、云步、蹉步、跑步;生不出单指,旦不出双指;手法有三叉手等多种,水袖功高有冲袖、抱肩袖等十多种。由于长期活跃在农村,为适应“草台”演出,艺人独创出三步头、九四头、大站门、小站门等多种形式,调度恰当,符合剧情需要,舞台形象亦很协调。

流派

武宁的采茶戏以武宁县县城和修河的交汇处为分界线,分为上下两派,分别称为

“上河派”和“下河派”,两者分别受到其他省份和相邻地区的民间艺术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

武宁茶商为扩大茶叶销路,在永修吴城镇开设多家茶行,将宁红茶推销至长江下游大中城市。被称为“唱生”的民间艺人常到吴城茶行卖唱,同时吸取流传到吴城的早期赣东、赣南采茶戏的长处,带回武宁,促进了武宁灯戏的发展,丰富了剧目和唱腔。

又经若干年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和移植,武宁灯戏扩大到六七人的半班,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走上了乡村草台,形成能演整本戏的茶戏班,如福春班、成堂班、十二都班等,唱腔也由散曲、小调向板腔体过渡,逐渐形成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武宁采茶戏。

过去由于山区交通的阻塞,各地方言上的差异,武宁采茶戏形成两种流派,即上河派和下河派。以老县城为中心,修河上游的氵里溪、船溪、清江等地为上河派,因距修水县较近,受汉剧大班的影响,长于做功,唱腔纯朴。修河下游的鲁溪、棋路、官莲等地为下河派,侧重于唱功,唱腔婉转、流畅动听,群众习惯称之为山背腔。虽有两种流派之分,但在剧目上无多大区别,主要是唱腔有所不同。武宁采茶戏的主腔上河派称茶腔,下河派称北腔,唱法虽然基本相同,行腔却有很大差异。

分享到:

上一篇:你们想知道宁都采茶戏吗?   下一篇:你们知道高安采茶戏吗?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