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的采茶戏以武宁县县城和修河的交汇处为分界线,分为上下两派,分别称为“上河派”和“下河派”,两者分别受到其他省份和相邻地区的民间艺术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
武宁茶商为扩大茶叶销路,在永修吴城镇开设多家茶行,将宁红茶推销至长江下游大中城市。被称为“唱生”的民间艺人常到吴城茶行卖唱,同时吸取流传到吴城的早期赣东、赣南采茶戏的长处,带回武宁,促进了武宁灯戏的发展,丰富了剧目和唱腔。
又经若干年民间艺人的不断创造和移植,武宁灯戏扩大到六七人的半班,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走上了乡村草台,形成能演整本戏的茶戏班,如福春班、成堂班、十二都班等,唱腔也由散曲、小调向板腔体过渡,逐渐形成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武宁采茶戏。
过去由于山区交通的阻塞,各地方言上的差异,武宁采茶戏形成两种流派,即上河派和下河派。以老县城为中心,修河上游的氵里溪、船溪、清江等地为上河派,因距修水县较近,受汉剧大班的影响,长于做功,唱腔纯朴。修河下游的鲁溪、棋路、官莲等地为下河派,侧重于唱功,唱腔婉转、流畅动听,群众习惯称之为山背腔。虽有两种流派之分,但在剧目上无多大区别,主要是唱腔有所不同。武宁采茶戏的主腔上河派称茶腔,下河派称北腔,唱法虽然基本相同,行腔却有很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