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地方传统戏剧剧种,主要流行于江西、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江西赣州市的赣南采茶戏和广西博白县的桂南采茶戏最富盛名。
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它是在当地民歌小调采茶歌和灯彩九龙茶灯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其他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
赣南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蓝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曲调清新甜美,歌舞动作欢乐明快。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曲牌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唱腔吸收了山歌小调的素材,粗犷、朴实,幽默、诙谐、生动活泼,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赣南采茶戏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程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于小丑、小旦两个行当。小丑分为丑行俊扮的“正丑”和丑行丑扮的“反丑”。小旦主要是扮演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被称为赣南采茶戏表演的三绝。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这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客家特色。
赣南采茶戏的代表性剧目有《南山耕田》、《打猪草》、《九龙山摘茶》、《妹子》、《同年》、《钓》、《上广东》、《卖花线》、《大劝夫》、《四姐反情》、《补皮鞋》、《补缸》等。
赣南一带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客家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
桂南采茶戏于清代中叶从江西赣南经粤北传入桂南,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根据其衬词的特点,桂南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
桂南采茶戏属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的“三小戏”,也叫“三角班”。表演时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两人扮作茶娘,在歌舞桂南采茶戏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歌舞。
桂南采茶戏中演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被称作“采茶串古”,多为喜剧、闹剧。
桂南采茶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锣、鼓、钹、木鱼、唢呐、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等。
桂南采茶戏的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
桂南采茶戏的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广西博白县方言)为辅,念白多为韵白。整个唱曲是通过种茶、采茶、制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丰收喜悦。
2006年,采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