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采茶戏与黄梅戏的比较

黄梅采茶调在鄂东又叫喔嗬腔,采子,采茶等,建国前安徽人统称为黄梅调,建国后才真正式把它叫做黄梅戏。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及至舞台陈设都有借鉴之意。

黄梅采茶调在鄂东又叫喔嗬腔,采子,采茶等,建国前安徽人统称为黄梅调,建国后才真正式把它叫做黄梅戏。因为这种民间小戏在安徽的发展较快,影响也越来越大,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在五十年代末也改为黄梅戏了.我手头上有一本较早的湖北文化史,上面所涉及黄冈地方戏都是写的黄梅采茶戏(调)而不是黄梅戏。虽然黄梅调是从黄冈黄梅带来的,但黄梅凋进入安庆地区后经安庆民间伶人揉合加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声腔体系:采茶——花鼓灯体系.今天世人熟悉的黄梅戏与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风格上有不小区别的,在黄梅戏里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与发展,与原来的《采茶调》各自发展,扩大着差异,并且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开门调》或《元宵调》),但仍可在旋律的运动规律上找出它内在的联系,这也是黄梅采茶戏在安徽不叫采茶而叫黄梅戏的原因之一。

黄梅调在没进入安徽之前正如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先生所说还只是停留在一种“手捧唱本”“边看边唱”的“黄梅歌”,更多地属于一种音乐形式。进入安庆地区发展后有反过来带动和影响了黄梅歌在黄梅当地的发展和戏曲化。黄梅戏没唱响之前黄梅县的采茶戏与安徽的黄梅戏,“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出”的传统剧目则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常用的唱腔唱法不同(主要指旋律,其次是语言),身处方言区或者比较了解的一听就听出来差别。当然后来黄梅逐渐向安徽或者安庆这边靠拢。黄梅采茶戏和后来成熟的黄梅戏差别是不小的,不仅后者比前者声腔更加丰富,唱法不同(主要指旋律,其次是语言),而且京胡丝弦伴奏也是在安庆地区才有的。

黄梅调在皖西各县落户以后,因受方言影响,各县声腔略有差异,出现了各县腔调的专名,如望江县叫“龙腔”,太湖县叫“弥腔”,还有叫“江南路子”,或许是东至、青阳一带的黄梅戏声腔。怀宁县地域稍广,运用安庆官话演唱,称作“怀腔”、“府腔”。近二百年来,怀宁有徽调、京剧的传统,表演形式较灵活,声腔变格较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影响也广,为今日的黄梅戏显示出广大观众所乐意接受的特色。故戏剧界舆论大多数承认“怀腔”为历代黄梅戏的正宗腔系。怀腔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她的所在地自阮大铖倡导了“皖上”昆腔以后的3百多年,一直戏曲活动频繁;徽剧这个风靡全国的大剧种发源于石牌,又在怀宁县境内,原怀宁县治安庆城徽剧班社直到清末民初还有演出。辛亥革命后,安庆市京剧戏院纷纷建立,京、沪、苏、杭等地京剧团来此巡回演出一直不断,民国3年,望江同乐堂京剧团成立并首演于石牌,怀腔艺人随时可以向那些大剧种观摩学习。一板一眼,一招一式,及至舞台陈设都有借鉴之意。

分享到:

上一篇:黄梅采茶戏代表剧目   下一篇:黄梅采茶戏简介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