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的艺术风格

二人台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

二人台流传于内蒙古西部及山西、河北和陕西部分地区,相传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地的二人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以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二人台最初叫“蒙古曲”;东路二人台初名“蹦蹦”或二人台。东路和西路二人台,经常演出的剧目共有100多个。《回关南》、《拉毛驴》、《摘花椒》、《卖麻糖》、《兰州城》等,是东路独有的剧目。西路二人台有《打金钱》、《打樱桃》、《打后套》、《转山头》、《阿拉奔花》等剧目。

二人台伴奏乐器有笛子、杨琴、四胡、“四块瓦”等;服装、化妆仿效晋剧;道具有扇子、手绢、霸王鞭等。传统剧目以《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影响较大。其中有些戏如什可拉奔花、《海莲花》等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演唱。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二人台的唱腔相当丰富。西部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营养较多,如《走西口》的唱腔已向板腔体发展。唱法主要有真假声结合和高打低唱两种,东路受“道情”、“咳嗽腔”的影响较深,如〔卖药〕、〔十不足〕等的曲调,几乎是全盘移植而来。西路二人台在演出前合奏牌子曲。曲目有百余种,来自戏曲、曲艺吹腔、佛曲和蒙族民歌,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分享到:

上一篇:二人台的发展现状   下一篇:二人台的语言特色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