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剧目、音乐,还是表演,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清初,集宁、兴和周边地区为蒙古各部世袭牧地,康熙伊始,清政府就出租土地由汉民耕种。到了光绪年间,官方开始大量的放垦,促使大批的汉族移民迁入垦荒。暑去冬来,这里成了打短工或长久垦荒耕种者求生劳作的地方,常此以往,一些商贾和手艺人也渐渐云集此地,使这儿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一些汉族民间艺人也不断地涌至,带来了内地的文化和艺术,冬闲时人们以唱民歌和耍社火自娱,所以当时民歌和社火也大为流行。每到年关和元宵节前后,各村镇都要组织民间艺人们闹社火,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所唱曲调也大多取之于本地民歌。后来艺人们在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引伸,长而久之,渐渐地融进和借鉴了一些社火表演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