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二人台,表演形式较为简单。一般为一问一答的二人对唱或自拉自唱的单纯演唱形式,俗称为“打坐腔”。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既有歌、又有舞,二人边唱边舞的表演。并逐渐出现了带了故事情节的“化妆表演”。剧中的人物也由原来的一旦一丑两个角色发展成为分别串演几个不同人物的表演形式。在演出中,由于人物更换频繁,演员来不及换装,只能换顶帽子或头巾,以区别不同的角色。当时,人们把这种表演形式称之为“抹帽戏”。其音乐也由一戏一曲、专曲专用,发展为一戏多曲、多曲联用。同时,唱腔也出现了快、慢、流水等板式上的变化。再以后,又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逐渐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带鞭戏”。如《打金钱》、《挂红灯》、《打连城》等和突出唱功的硬码戏如《走西口》、《探病》、《下山》等。自此,传统的二人台基本定型,顾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地方剧种。
传统二人台的道具有鞭、扇、绢。
鞭,又称“霸王鞭”。用木或藤棍制成,长约1米尺,两端各开小洞数个,洞孔内穿有铜钱数枚。演出时,边舞边打。敲打起来,节奏明快,声音清脆。其打法有上、中、下三路之分。其中精美技法有:凤凰三点头、倒踢剪子股、大踢四门、里外罗城、苏秦背剑、仙人指路等等。
扇,即扇子。有荷花扇、换花扇、扑蝶扇、戏水扇、展翅扇、提篮扇等等。演员通过扇子的一张一合、前飞、后抛等高超技艺,把扇子功夫与舞蹈动作巧妙地揉为一体,形成了二人台演艺术的一大特色。
绢,即手绢。受东北二人转中手绢表演的启发,引进成为二人台的道具。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二人台演员不断创新,创作出了扔、顶、转、传、抛等多种运用手绢表演的特殊技巧,使得二人台的表演艺术更加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