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二人台的唱腔是在民歌和社火的基础上,吸收了大秧歌、道情、北路梆子等音乐元素而发展衍变来的。东路二人台的唱法早先以高打低唱为主,用真声,后来以真假声相结合。在较自由的行腔中大致可分“满、花、闪、捏、口”五种唱法,各有所长,平常混合使用。
曲调运用也有一定的提炼,最初的唱腔较为简单,从一曲专用或一曲多用,发展成多曲联用的套曲形式,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乐曲的面貌,曲调变化不大,只有快慢之分,多数曲调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民歌风格。随着剧目戏剧性的增强,部分唱腔已突破了原来较为规整的民歌体形式,同时也有了简单的板式变化。唱法高低起伏变化小,比较平缓,欢快流畅,定调比西路二人台略高,适合男角演唱,故不用假声。唱词多用比兴手法,极富夸张,衬词叠字使用频繁,唱念简炼生动,诙谐幽默,唱词中主要采用地区方言,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大量吸收和运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俗语,增加了语言表达的效果。这种方言多入声,质朴而淳厚,词语中多双声叠韵,串话丰富诙谐,凝练质朴,叙事性强。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朴实无华,既有热情大胆,言直豪爽的个性风格,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移调的处理。由于男女发音本质的区别,自然音区有几度的差别,所以男女同一曲时,适应女腔的音域,男腔显得高不成,低不就。反之,女腔也有同样感觉。所以,女是走高腔,男行低腔,形成显明的色彩对比。另外好的男女对唱形式,男角为就乎女角,高音上不去,不得不采用假嗓(小嗓),这也是二人台男唱腔的风格之一,使用假声过多,会造成男女角色形象上的含混不清,在感情上也不那么十分严肃,所以就需要有移调的处理。使其男女腔相近,便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