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的三大流派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有曲牌。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敷演忠孝节义,如《王魁》、《朱文》。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有曲牌。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敷演忠孝节义,如《王魁》、《朱文》、《蔡伯喈》、《苏秦》、《朱寿昌》、《刘文龙》等。下南较多为明代及本地特有剧目,古朴粗犷,生活气息较浓,如《商辂》、《李亚仙》、《刘大本》、《梁灏》、《百里奚》等。小梨园又称“七子班”,以生旦爱情戏见长,文词典雅,曲调缠绵,表演细腻,如《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兴》、《郭华买胭脂》之类。在表演上,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无论生、旦、净、贴、丑、外、末,均有其严格规范。

音乐则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与古乐南音有关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南琶横弹,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即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称绝无仅有。

分享到:

上一篇:梨园义地解说   下一篇:梨园戏的音乐唱腔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