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广泛流播于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本文学、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保存有《朱文》、《刘文龙》、《蔡伯嘴》、《王魁》等南戏剧目25种,脚本中类似于《张协状元》中的“瓜”、“三合”、“净扮婆”等舞台提示,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台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态舞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