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采茶戏的发展

采茶戏盛行于农村,兼之它本身是从采茶调,花鼓灯调,山歌,畈腔蜕化出来的,不配丝弦,采用“邦腔”,锣鼓伴奏,唱腔朴实粗犷,念白为本地语言。

采茶戏盛行于农村,兼之它本身是从采茶调,花鼓灯调,山歌,畈腔蜕化出来的,不配丝弦,采用“邦腔”,锣鼓伴奏,唱腔朴实粗犷,念白为本地语言。早期演出的都是“单边词”和“折子戏”,情节简单,通俗易懂,表演朴实细腻。一个戏班子五、七、九人不等,轻装简从,报酬低廉,随便搭一个台子或在一个土墩上便演唱起来,俗称“草台戏”,因而能拥有广大观众。人们看戏时跟着“接腔”,台上台下浑然一体,农村里的大人小孩在耕作或休息时,都能听到唱采茶戏的“村野之声”。旧时唱戏的全是男扮女妆,确实演的妙俏。有人曾写诗赞曰:“悠扬鼓乐响高楼,男人装成女人头。容易少年容易老,一时欢笑一时愁。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而今识破其中味,曾作江湖浪子游”。另据清道光年间兰括居士所着《汉皋竹枝词》亦有诗云:“俗人偏自情,浪里油腔最喜听。土湾(即土墩)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英山与蕲、浠、罗毗邻且语言相近。词中所指花鼓戏,也可能是英山采茶戏,也称“和花鼓戏”。

英山人喜爱家乡的采茶戏,是与唱戏的悠久传统积习相沿分不开的。如过年要唱年戏,正月玩灯要唱灯戏,庙会要唱会戏,各姓修成宗谱要唱谱戏,婚嫁寿庆要唱贺禧戏,消灾祈雨求子,秋收前后要唱酬神戏,总之,一年四时八节都要唱戏。

分享到:

上一篇:英山采茶戏的表演形式   下一篇:袁河采茶戏的发展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