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采茶戏

英山采茶戏,即“东腔”又叫“哦呵腔”。流行于麻城、蕲春、罗田、英山等地。流入英山。可追溯到道光癸末年(1823年)以前,至今约有二百多年历史。

英山采茶戏,即“东腔”又叫“哦呵腔”。流行于麻城、蕲春、罗田、英山等地。流入英山。可追溯到道光癸末年(1823年)以前,至今约有二百多年历史。据《英山县志》载:“道光年间,境内寺观甚多,每逢朔望或会期则香火祈祷不绝,妇女尤甚。凡消灾疗疾,祈雨祈年。必酬金作醮,演剧赛会,动费千百金而不惜”。又载:“上元前后乡民多结采灯扮杂剧,为舞狮游龙之戏,概数夜不息,箫鼓达旦”。南河《王氏宗谱》载:“乾隆二十七年村中有戏,为祭祀牛王神扮傀儡,谓之‘化主戏’。指同唱灯戏,捐谷二百四十余担”。

由此表明,当时出现的“灯戏”和“杂剧”,是一种歌唱兼锣鼓以走唱或坐唱的表演艺术形式,名曰“地花鼓”、“地故事”。经艺人口传的典目有“谢香茶”、“摘细茶”、“摆酒宴”等,还有一部分传授楞史知识的典目有“八仙调”、“唱古人”等。也有打插秧锣鼓、唱灯歌、采茶调、扮演渔、樵、耕、读等形象的,以后又出现一种有故事情节的“赶柳戏”,又叫“傀儡戏”。这些“灯戏”、“杂剧”已初具采茶戏的雏形,后又吸收兵同西高江西弋阳高腔与本地山歌、畈腔、采茶调,插秧锣鼓等民间小调相“交融,演变成一种‘哦呵腔’”,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英山盛产绿茶闻名遐迩,故借“采茶”以名之,乡至今仍称“英山采茶戏”。

分享到:

上一篇:英山采茶戏的传播与发展   下一篇:采茶调音乐的三大特点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