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与畲族有关的因素

结合赣南民间艺人、地方学者口述资料及实地考察,从古至今,赣南采茶戏表演舞台上一直都有蓝、雷姓畲族艺人,他们是一股传承、守护赣南采茶戏的重要力量。

1、结合赣南民间艺人、地方学者口述资料及实地考察,从古至今,赣南采茶戏表演舞台上一直都有蓝、雷姓畲族艺人,他们是一股传承、守护赣南采茶戏的重要力量。

2、赣南采茶艺人将雷海青(俗称田师傅)奉为祖师爷和保护神。畲族也把雷海青列为信奉对象,神位较为显赫,有着种种传说,称其为“探花府九天风火院田公元帅”、“戏祖宗”、“戏状元”,将雷海青视为民族神灵。

3、许多赣南采茶戏艺人至今仍保持着不吃狗肉的习俗,这可能与作为畲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盘瓠信仰存在某种关联。盘瓠作为畲民的图腾,其原型就是犬。据听说部分蓝氏畲民有一种奇特的盘瓠祭俗。每年除夕这天,全家人要在餐桌旁围坐,像群犬围食般俯首环桌缓缓转动一周再用膳,以此纪念始祖“狗头王”。

4、畲族服饰尚蓝,“男子布衣短褐、色尚蓝,妇女衣色或蓝或青,腰围蓝布带,富者着蓝布袜”,“妇女好以蓝布裹发”。与畲族相似,蓝色亦是赣南采茶戏服饰的色彩主调:丑角三花衣、小旦对襟衫、老旦的头帕、彩旦的围裙等都以蓝作底色。

5、有学者认为,角音的频繁使用(如茶腔曲牌《三句板》等)、单句变化体结构(如灯腔曲牌《朝奉出门》、《斋公不吃田螺壳》等)是赣南采茶戏中的畲族音乐元素。角调式是畲族民歌中的一种特色调式,在浙南景宁、龙泉及闽东永泰、罗源等畲族聚居区均有所见,而赣南采茶戏中亦存在一些角调式曲牌,如路腔曲牌《南京歌》、灯腔曲牌《朝奉令》、《荷包歌》等。这一调式类型,可能是明清之际畲族自赣、闽、粤边区大规模远迁后在原聚居地的音乐孑遗,后被赣南采茶戏予以吸收融汇。

分享到:

上一篇:阳新采茶戏的表演特点   下一篇:赣南采茶戏丑角表演中的舞蹈发展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