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赣南采茶戏的人会对丑角的表演印象非常深,他们特有的动作特点往往是身体重心低,旋转、跌扑的动作多,独特舞步是矮子步,宋元和明初的戏剧中称“趋跄”、“跳梁小丑”,这是丑角在动作上的出乖弄丑。
赣南地处山区,客家先民落脚赣南后,靠山吃山,垦荒种茶,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根据上山腿蹲、挑担肩压的形体动作创作提炼而成。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艺人把矮子步形象地概括为:“狮子头,老虎背,鲤鱼腰,狗牯尾,狮子跳架拐子(蛤蟆)腿,行如蝴蝶走如水。”其双腿前蹲,脚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动,步法可分为高桩、中桩和矮桩三种类型。矮子步结合模拟动物形象,动作非常丰富有趣,如模拟动作“小猴洗澡”,走“高桩步”,原地向左转圈,右手“按扇”,双臂夹肘抬小臂,手心向下,随身体摆动各自原位向里划小的平圆,头随之左右摇摆做得意状;模拟动作“牛轱耸肩”,走“中桩步”,右手“背扇”,双肩下垂,向前弯腰,双肩交替上下耸动;模拟动作“饿狼寻食”,寻人、找物、遮阳、行路用,高、中、矮桩均可,身子向前探出,右手执扇在头部前方稍微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