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采茶深受群众的喜爱,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钦州采茶有采茶戏、采茶调和采茶舞等多种形式,采茶调、采茶舞与采茶戏有很大区别。钦州的采茶戏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从清代乾隆年间就流传到钦州的灵山、钦州(钦南、钦北)、浦北了,距今已有270年的历史。采茶戏早年在福建、安徽、江西叫“采茶灯”,在湖南、湖北叫“采茶歌”,在桂北叫“采茶舞”。
“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在乾隆年间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据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12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絙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
到了道光年间,“采茶灯”、“采茶歌”“采茶舞”开始以故事为主线,编写出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的小戏,成为上元演出的“百戏”之一,故被称为“采茶戏”,也叫“唱采茶”。
钦州各县(区)的“采茶戏”与各种民间艺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寻踪溯源,与民间木鱼说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八六七年,钦县(现在的钦南区、钦北区)“新半月茶会”的带班师傅何全龙是最早将木鱼说的唱本改编为“茶花”唱本的人,并吸收“南言”作为演唱“采茶”(小戏)的基本唱腔。
到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钦县“石头塘采茶班”的班主易演升大胆尝试将木鱼说唱本改编为大戏。易演升的改革大获成功,其改编的剧目如《董永卖身》、《陈三磨镜》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据老艺人陆德升讲,到了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承师传下来的34出传统采茶戏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木鱼说唱之本。“采茶红”除了与木鱼说唱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外,与江西的茶篮灯、广西的采调以及广东的粤剧也有密切的关系。
清道光廿六年(一八四六年),江西有位客商来到广西经商,曾把江西茶篮灯传到灵山的六秀村,使之逐渐形成今天的采茶戏。到了民国初年,“采茶戏”在灵山已经很盛行。
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的“六秀采茶班”,继“六秀采茶班”之后,其相邻的武利安金村、伯劳邓阳村、那龙中灵村,都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据调查考证,这样的采茶班有几十个之多,排演了很多流传在民间的以故事为蓝本编成的采茶戏。
到了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钦县采茶老艺人陆德升和郭德升也开始吸收广西彩调情调,主要吸收唱腔、行当划分和增加音乐伴奏,使采茶更有了一种风格。
解放后,沙埠采茶队花旦钱秀凤,拜着名粤剧演员朱剑秋为师,从而吸收了粤曲的一些吹奏曲牌,使采茶戏更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