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采茶开始流入钦州时,其曲调和舞蹈语汇还比较简单、数量也不多。据老艺人劳振声、董永生等人说:现在的钦州采茶分为“正月茶”、“杂茶”、和“大茶”。
采茶最先的组合曲调是“正茶”、“送哥卖茶”等,这些曲调所叙述的内容和表演程式与江西采茶古曲“十二月采茶”基本相同。钦州采茶的“正月茶”和江西的“十二月采茶”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1、都是以十二个月令做索引。
2、都是以叙述茶农的劳动生活为内容的。
3、同是由一男一女来表演。由此可见,形成钦州采茶最早的曲牌是“正月茶”,其次还有“点花圆”(又名“十月花”)。
“点花圆”与江西采茶古曲调“四季莲花”相近,同样是描写春夏秋冬的四季花物为主的歌舞。到目前为止,以十二月令为索引、四季花物为主线的曲调有十首之多,但其余所述的内容就各有差异了。有的是叙述男女之间的羡慕情话,有的叙述小夫妻为生计而分离的相思,有的叙述古时征兵的情况,有的又纯属串古。把一些历史人物、帝皇将相、风流韵事、民间传闻等罗列堆砌。
“十二月采茶”的再发展,说明了钦州采茶前辈艺人并不满足内容单调的原始采茶,他们总在不断努力的创作、补充。到了清代才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采茶表演程式:开台茶——送哥卖茶——盘茶。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发展,出现了“送夫君、“十想夫君”、“十等夫君”等内容,逐步向戏剧的初级雏形过渡。
纵观钦州采茶的发展史,并非像上面所说的那样一帆风顺。在悠扬的采茶调中饱含着许多辛酸历史。辛亥革命以后,新的革命思潮波及了采茶班中部分思想进步的艺人,他们将一些政治斗争的口号编入唱本。从此,钦州采茶附属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艺术形式。如在那隆镇清水降村收集唱本中唱道:“龙济光交落陆容廷、广东地皮都铲净、孙总司令打贼将,土农工商好赞成??”。
明显的革命政治口号自然与当时的反动政权所不容,如新民茶中的一段唱词唱道:“正月采茶上新年,共哥携手入花园,花根树下哥相会,一心共妹结姻缘。五月采茶茶叶黄,郎手抢妹妹抢郎,两人相抢嘴对嘴,风流娇妹风流郎。”因此,钦州采茶在旧社会常被以“伤风败俗,扰乱民心”等莫须有的罪名所禁锢。据老艺人董永生、何奎原、谢光美等人吐诉:旧时采茶一般不准进村去演,常常是在村外的山麓中或旧赌场中演出,并禁止妇女前去观看。
采茶艺人随时都会有危及人格或人身安全的事情发生。每到一处地方演出还必须先征得当地的地头蛇许可,稍有得罪之处不是挨打就是抓去坐牢。旧时唱采茶的茶娘多是男人扮装就是源于这个原故。当时的社会现状对采茶戏有着相当大遏制和禁锢作用,这也是钦州采茶戏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钦州采茶以纯朴、优美的舞姿、悠扬而古朴的音律去表现、去讴歌钦州人民的翻身解放,以及对党的恩情。在民间的许多唱本中都有如此内容:“红花含笑迎春天,同声歌唱好时年,共产党领导真正好,发展生产有计谋。士农工商安排好,各行各业有出头?”。发自肺腑的心声,
古朴悠扬的采茶曲谱脱颖而出,激励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采茶艺人陈迎高说:解放初期,很多盛大的游行、庆祝集会都有采茶舞蹈的《钱鞭舞》、《扇花舞》、《酒杯花》参加,当时还出现了第一批以现代题材为内容的采茶演唱节目。如《庆丰收》、《贺解放》、《送子参军》等。一九六五年间,全市各乡镇都成立了俱乐部和唱采茶基本训练班,采茶骨干陈迎高、郑美兰也参入其中。
通过这次办班,钦州采茶受到较大的影响,使钦州采茶的家族中又增添了一个新成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茶”。所谓“大茶”就是将钦州采茶由歌舞表演迅速推向戏剧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市的文化工作者对钦州采茶的改革做了多次尝试。一九六三年文艺轻骑队以陈宜坚为主的文化干部,以“原曲套词”、“以词套曲”、“双和混和谱曲套词”的三种改革方案作了一次尝试,并改编创作了《打铜锣》、《游乡》、《补锅》等节目,打开了钦州采茶改革的大门。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7十年动乱期间,钦州采茶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采茶,作为“四旧”受到批判,几乎全部的采茶唱本、服装、道具被一烧而光。一九八0年,在极左遗风的驱使下,陆屋公社的领导干部还导演了一桩焚烧民间采茶队的服装、道具的痛心事件。随着拨乱反正的日益深入,1979年至1982年间,钦州采茶如熬过寒冬的荒草,在春雨、阳光的沐浴下焕发了生机。各地民间采茶队自发地成立起来,钦州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唱采茶热潮。
据统计,仅灵山全县在1982年就涌现了367个民间采茶演唱队。有的一个自然村就建立了4支采茶队伍,每个演出点都聚集了上千名观众。而演出又通常是通宵达旦,使一些前去观看的领导干部啧啧称奇!在新的形式下,钦州市的专业、业余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在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对钦州采茶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多次举办采茶基本功训练,分头下队辅导,并组织改编创作了
《马京与冯凉》、《王三打鸟》、《刘三姐闹房》、《盘茶》、《张飞审瓜》、《摸花轿》、《结婚之前》、《一分为二》等一大批采茶剧本。特别是陈宜坚老艺人根据传统采茶剧目《送哥卖茶》改编的《盘茶》,集钦州传统采茶表演艺术之精,取钦州采茶的曲调之华,既不入俗,又不失根本的另出新意。在1983年钦州地区举办的采茶基本功训练班上,被誉为“钦州地区传统采茶戏的保留节目”。
在1984年文艺汇演中获创作、演出二等奖。《盘茶》的艺术创作,给钦州采茶的改革与发展开拓了一条采茶歌剧化的新路。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但却给我们带来了钦州采茶发展前景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