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采茶戏的起源

由于外地人大量入迁钦州,带来了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它与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和渗透,形成了今天具有独特风格的钦州采茶戏。

由于外地人大量入迁钦州,带来了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它与当地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融合和渗透,形成了今天具有独特风格的钦州采茶戏。关于起源,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求考证。

一、民间传说

1、据伯劳乡镇万利根竹角村的老人张德辉叙述:“从前有两个江西商客来到伯劳万利圩做生意,和当地人处得十分融洽,他俩便将江西采茶戏传授给万利六秀村人”。

2、唐王下江南时曾伴做戏子唱戏与人作乐。一天,看他演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唐王觉得奇怪?忙去打探,原来刘三姐和刘四姐也在附近的韭菜圆中演唱采茶。刘三姐的精湛艺术表演把唐王给吸引住了,唐王也忘情地和刘三姐、刘四姐一起唱起了采茶戏。从此,采茶也就由一个茶公和两个茶娘来表演了。

3、唐朝有个宫廷歌舞师名叫雷华光,得罪了太监逃到江西九龙山隐居,为地方采茶姑娘的辛勤劳动所感动,故以种茶制茶为题编写采茶舞与人娱乐。后来,这种采茶便传到钦州,融入钦州地方音乐文化后,形成了钦州采茶戏。

4、刘三姐传歌来到钦州地,把采茶传给钦州人民,后来刘三姐在北海沙罗地与人对歌,输给了当地的一个牧牛孩童,她觉得没有脸面见人,便气死在沙罗地。故此,钦州人民为了纪念她,每逢唱采茶开台前都得三迎三请沙罗地的刘三姐。这些传说和故事无从考证,它给我们提供了几则有价值的线索。

唱采茶是由一男两女来表演的。无论是江西的古采茶还是钦州旧采茶都如出一辙。提出钦州采茶戏的两位传人:刘三姐和雷光华。说出了一个具体的采茶发源地——江西九龙山。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采茶戏形成的理论依据——与采农的劳动生活

直接关联。

二、从曲牌、衬词上找渊源

据民间老艺人劳振声介绍,钦州采茶共有七十二首茶曲(曲调),这七十二首茶曲从风格上可分为四类;

A类如《开台茶》、《开台尾》、《赌钱茶》、《送哥卖茶》、等。

B类有《十送夫君》、《梳妆茶》、《观音坐莲》。

C类有《花鼓茶》、《螃蟹茶》、《谢烟茶》。

D类有《卖什货》、《补缸茶》、《卖鸡茶》等。

这些曲调若从旋律上区分它的出处是比较混杂的,从曲调中的衬词上区分就清晰得多了。如:

A类曲调的衬词多用“嘻呵嘻”,风格上明显地展现出地方的风韵。B类却多用“妹子、“而计”,遗留着客家方言残余。

C类多用“哪嗨哟”、“口衣唶呀”,而且唱腔和道白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湖南方言。

D类虽然不用衬词,但从音律上明显流露出广东小曲的风韵。对此,有人认为江西采茶流入的途径是由江西先传入福建再流入广东后才西下传入钦州的。其实形成钦州采茶的原因不是唯一的,传入的途径也不单是如此的简略而单纯。我们认为,民间民族戏曲种类,语汇极为丰富,钦州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它民族、民间戏曲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们既各有千秋,又相互吸收,共同繁荣。钦州采茶的主要源流和传入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综合上述的各种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钦州采茶最早形成于灵山县伯劳镇万利六秀村,时间约在明末清初(1592—1638年),是由江西采茶传入钦州之后逐步发展形成,它是以茶农的劳动和生活为基础而创作出来的。至于广东小曲、福建客家话、湖南花鼓和桂北的刘三姐等都属汇入的支流,而不是真正的源头。如今江西采茶在百年前已过度为戏剧,流入桂北的江西采茶也被肢解为彩调剧。而以江西采茶有着血缘关系,代表着桂南采茶剧种的博白采茶也发展成为比较定型的戏剧剧种。而钦州灵山采茶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发展缓慢,至今还保留着古老而又纯朴的特色,给我们今天研究桂南采茶戏和我国南方剧种的演变及其发展史,无疑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极有价值的科研资料。

分享到:

上一篇:钦州采茶戏的传承   下一篇:钦州采茶戏概述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