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采茶戏概述

钦州采茶戏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桂南采茶戏的一个分支,由传统茶文化与独特的舞蹈、山歌、小调、花灯、小戏等民间艺术融合发展而成。

钦州采茶戏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桂南采茶戏的一个分支,由传统茶文化与独特的舞蹈、山歌、小调、花灯、小戏等民间艺术融合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采茶歌舞和采茶串古阶段。

采茶歌舞时期是以歌舞演唱为主,内容是参拜众神、庆贺丰收、庆贺人寿福禄以及茶农一年四季的采茶劳动。如《开台茶》《看山茶》《正茶》《摘茶》《炒茶》《贺茶》《十二月采茶》等等,以往的表演多由茶公一人、茶妹(或茶娘)2人组成,用本地方言(土白话、客家话)演唱。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唱采茶的内容不断丰富,艺人们在采茶歌舞里插入了简单的情节和故事,如《送哥卖茶》,其主要情节是一夫两姑嫂看茶山、摘茶、炒茶、盘茶等,表演中加入一些道白和对话。其历史悠久,主要流传于钦州的灵山、浦北两县。

采茶戏这钦州民间最有历史传统并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剧种,在钦州流传广泛,群众喜闻乐见,其内容丰富、形式变化多样。随着社会的演变,以及历代艺人的不断创造、发展成较为完整的歌舞艺术形式,并具有了歌戏剧性雏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一直以来,钦州采茶歌舞是劳动人民用于反映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表达情感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在农村中,它又是节日农闲时的一种主要文娱活动工具。在农闲或节日,特别是中秋期间或春节期间采茶歌舞活动甚为活跃。它由原来简单的歌谣性演唱,发展成载歌载舞的、并带有戏剧性色彩的表演艺术。

钦州采茶戏的生命力比较强,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视为低级愚昧的东西,千方百计加以压制、摧残,不准女子演唱,不准入村演唱,只准许在庙堂、赌场表演。旧赌场中、官僚、地主、地痞消遣的污质,也渗入了相当成分的封建迷信色彩。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钦州采茶戏的健康发展,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采茶戏的破坏和对民间艺人的恣意摧残迫害,使钦州采茶戏发展缓慢,受到严重的创伤。解放后,文艺工作者对钦州采茶戏进行了多次挖掘、搜集和整理。并大胆地做了一些改革,创作、演出了很多内容健康、质量上乘好节目,使钦州采茶戏恢复了青春与活力,活跃了起来。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可是,十年动乱期间,受“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全面否定民间艺术被全面否定,使钦州采茶戏遭到了

严重的破坏,面临着失传绝后的危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钦州采茶获得新生,这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的艺术花朵又重放光彩。

据《广西地方戏剧史料汇编》第十一辑中记载:十九世纪初钦州采茶戏、已经流行,起初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闹春演唱,并且开始成立采茶戏班常年巡村演唱。采茶戏程式多样,曲调丰富。最早的采茶戏班是伯劳镇万利圩跟竹塘村的“六秀采茶班”,之后,与其相邻的武利镇安金村、伯劳镇邓阳村、那隆镇钟灵村相继成立了采茶班。

民国初年,在钦州的东西南北中共出现了几十个采茶戏班,排演了很多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成采茶戏,如《陈三磨镜》、《朱买臣》、《屎坑蚊》、《杀狗献米》、《高文举》、《张飞审瓜》、《王三打鸟》、论文叙》等。钦州采茶戏表演程式有:开台茶、迎春茶、点茶、炒茶、送哥买茶、盘茶、梳妆茶、贺茶、拜年茶、钱鞭茶、煞台茶等十多种。各种程式的表演深受群众的喜爱。采茶曲调极为丰富,群众非常熟悉,戏剧表演故事性强,人物性格突出。主要角色通常是茶公、茶娘、丑旦,有的还根据剧情来设置其他角色。茶公表演用矮步,茶娘用云步。钦州采茶最初用灵山话演唱,解放后,为了适应时代和形式需要,很多创作剧目改用粤语演唱,所移植的广东小粤剧《打铜锣》、《补锅》,创作的剧本《送子参军》、《买瓦》、《山村医疗站》、《凤眼泉心》、《一分钱》等都用粤语演唱。

钦州采茶的表演赋予舞蹈性、有载歌载舞的表演程式,特别是“开台茶”、“送哥卖茶”、“钱鞭茶”、“大落花园”、“小落花园”等都是舞蹈表演很强的排场。灵山采茶的民间流传极广,钦州人有喜爱看采茶戏的习惯。目前,檀圩镇社岭、陆屋镇广隆采茶班以及武利镇金安、文利镇谷埠、伯劳镇万利等地的采茶班演出活动比较活跃。

分享到:

上一篇:钦州采茶戏的起源   下一篇:桂南采茶戏的传承

返回首页

更多>>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梨园资讯|名家名段|戏曲人物|戏曲伴奏|戏曲曲谱|戏曲台词|戏曲文献|梨园漫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