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剧目、音乐,还是表演,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清初,集宁、兴和周边地区为蒙古各部世袭牧地,康熙伊始,清政府就出租土地由汉民耕种。到了光绪年间,官方开始大量的放垦,促使大批的汉族移民迁入垦荒。暑去冬来,这里成了打短工或长久垦荒耕种者求生劳作的地方,常此以往,一些商贾和手艺人也渐渐云集此地,使这儿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一些民间艺人也不断地涌至,带来了内地的文化和艺术,冬闲时人们以唱民歌和耍社火自娱,所以当时民歌和社火也大为流行。每到年关和元宵节前后,各村镇都要组织民间艺人们闹社火,走街串巷进行表演,所唱曲调也大多取之于本地民歌。后来艺人们在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引伸,长而久之,渐渐地融进和借鉴了一些社火表演的成分。
到了民国初年,东路二人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那时的农村贫苦,谈不上什么文化生活,只有逢年过节,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常聘请民间艺人来演唱二人台。小班由五六个艺人组成,一般打地摊演出,丑旦角挥舞着彩扇、手绢和霸王鞭,边歌边舞,众人席地而坐围观欣赏。晚上演出时用麦秸作篝火,有时通宵达旦,尽兴而散,所以,民间习惯称它为“玩艺儿”。随着发展,“玩艺儿”逐渐从社火中脱胎出来,演出中添加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后来打地摊的小班逐渐增多,剧目也就丰富了起来。东路二人台,在抗战前并无职业班,只是在农闲时由艺人为群众做业余或半职业性演出。日寇统治时期,商都、化德等集镇大放官赌,为了招徕赌客,民间艺人们每天都被邀请到赌场进行演出。除管饭外,待遇分为几等,每人每天收入多则几元钱,少则几角钱。因为收入较多,有些艺人便把演戏当成了自己的职业,从而也就产生了职业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