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玩意儿”阶段是二人台的曲艺音乐阶段,同时也是二人台的民间歌舞阶段。这一时期的二人台还以演唱为主,并加入了舞蹈动作,形成一种载歌载舞,歌舞并济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现今二人台“带鞭戏”的早期雏形。
“打玩意儿”中的对唱完全继承了“打坐腔”,原则上完全属于“打坐腔”的形式,只不过在“打坐腔”基础上加入了简单的化妆。从“打坐腔”到“打玩意儿”是在继承中不断地进行发展的。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是继承和发展的主体,他们一代又一代对其进行加工润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步在完善这门艺术。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精品已经达到至高的极限,没必要也没法再进行改变和发展的情况下,只能够原样继承。因此“打玩意儿”时期的对唱及现如今成熟二人台中的对唱是二人台曲目中的精品。如《五哥放羊》、《打连成》等。
“打玩意儿”时期的二人台除了对唱、歌舞表演以外,还加入了大量的道白,如《打金钱》前一部分的大段道白。并把方言口语提炼为顺口溜、“呱嘴”、快板等形式,如《王婆骂鸡》、《玲珑宝》等。并以第三人称的形式演唱一些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以及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打金钱》、《珍珠倒卷帘》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说唱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同时也是现今二人台“硬码戏”的早期雏形。
“打玩意儿”阶段的曲目是以单曲体为主,并出现了少数联曲体,同样还是以分节歌的形式进行演唱。在曲调若干次反复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幅度加大,为了适应不同的速度,原曲必须加以改动。对原曲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加花旋律,一种是简化旋律。
把流水板作为其他板式的基调(通常以2/4拍记谱),慢板就是把基调的时值扩大一倍(通常以4/4拍记谱)。由于时值的扩大,速度的放慢,音与音之间间隔长,空隙大,强弱拍交替频率较疏,因此在旋律的装饰上存在着较大的活动余地。为了使曲调在扩大时值,放慢速度后更加连贯流畅,艺人们通常把原曲调进行加花处理,即在旋律的骨干音之间加入许多经过的、辅助的和装饰性的音符,民间称其为“最难唱的大弯大调”。
快板是把基调的时值压缩一倍(通常以1/4拍记谱)。由于时值的缩短,速度的加快,音与音之间连接紧,节拍强弱感交替的频率变得很密,因此原曲调不能适应快速的板式。从而民间艺人们又通常把原曲调进行简化处理,即在原旋律中提取骨干音,把骨干音以外经过的、辅助的、装饰性的音符全部省略掉。由于此板式以1/4拍记谱,是一种有板无眼的快速板式,所以在给曲子伴奏时,梆子每小节敲击一下,民间艺人们因此称其为“单打”。
捏字板是在快板基础上把时值扩大一倍,同时把节拍压缩一倍,给听众的感觉是演唱速度不变。梆子每小节敲击了两下,因此艺人们称其为“双打”。但是在时值扩大一倍的同时,小节数也扩大了一倍,再加上击拍的方式是有板无眼,所以捏字板仍然是以1/4拍号记谱,梆子实际是每小节敲击一下。在记谱上,捏字板把快板简化了一倍,但是旋律不加任何改动,因此在理论上应把快板和捏字板放一块对待。这两种板式都属于快板式的范畴。由于捏字板是“双打”所以听起来捏字板比快板的节奏更为鲜明,情绪更为热烈。
在民间,习惯把慢板,流水板,快板或捏字板合称为“三板式”。“三板式”是二人台的基本演唱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