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形成且基本定型后,联曲体在二人台曲目中也较为常见,但不以其为主。在二人台的一些大型剧目中,尤其是在现代剧中普遍运用的都是联曲体。一些剧情复杂的二人台大型剧,单曲体是很难胜任的。只有类似“糖葫芦”状的联曲体才能充分的驾驭这些情节复杂的大型戏。
在二人台的曲式结构中,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板腔体曲式。不过,由于二人台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还不断地向戏曲音乐进行吸收、借鉴,从而使少数曲目具有了板腔音乐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在一些少数的曲目中引进了戏曲的唱腔,并在“三板式”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叫板、亮调、搓板(跺板)、煞板(切板)、回班等板式。
叫板,也称“张口帽子头”,一般用于有道白剧目的开头或中间道“串话”时。演员为了暗示伴奏者起调,在道白的最后几个字时,把调门拉高拉长,预示后面演唱的速度、情绪、力度等。其最后一个字的高音是将要进入唱腔或过门牌曲第一音的上方大二度或下方大二度。叫板之后,乐队有时奏起一支短小的牌曲,以配合演员跑圆场或做一些舞蹈性动作再进入亮调,有时也可直接进入亮调。
亮调的基本形式一般是将原唱腔基调的第一句(有时为第一、二两个乐句)进行散板式处理。亮调分为大亮调和小亮调两种。大亮调通常为一字一腔,对原唱基调改动较大,旋律起伏大,有高亢、粗犷、豪放、悠扬等特点。小亮调通常为二、三字为一腔,与原唱腔出入不大,给人以直接引入基调的感觉。亮调是衡量演员嗓音的好坏、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演唱亮调时,演唱者往往都要根据自己声音条件及情绪需要进行即兴处理,即老艺人们所说的嗓子做主,心情高兴时就“多扒几道圪梁”(指多唱几个高音)多拐几个弯,要不然就走“塌字”“钻山沟”(指用低声区演唱)少拐几道弯。
搓板,也称跺板,是把捏字板的速度再加快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急速的板式。它紧接捏字板之后,常用于全曲的最后一两段的唱词中。由于极快的速度,便大刀阔斧地对原旋律进行更进一步的简化,所以乐曲只保留了原曲调的骨干音,大多数情况是一拍一音,其演唱速度在每分钟190拍以上。由于大量地缩腔减调就很容易在词曲之间形成矛盾,所以在演唱搓板(跺板)时故将歌词切去头尾,减少字数,甚至以道白代替了歌唱。
煞板也称切板,它紧接捏字板或搓板之后,一般用在全曲倒数第二乐句的最后一小节。演唱时在似念似唱的下滑音与梆子同时的一声重击中,音乐嘎然而止,故称之为切板。切板之后音乐应作短暂的休止。
回板,顾名思义就是回归到基调板式(流水板)的一种板式。它紧接煞板后的短暂体止之后,一般用在全曲的最后一句,用二流水板式的速度演唱并作一定的渐慢处理来结束全曲。在二人台的传统唱腔中,有些曲目没有煞板,只是在最后一段煞尾时,放慢速度重复最后一句(或两句)作为回板,最后同样作渐慢处理来结束全曲。如《害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