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调在向黄梅戏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如《戏牡丹》、《三字经》、《逃水荒》、《苦媳妇自叹》等曲目,已突破了采茶调的的格式及规模,但它又不具备戏剧的要求,称之为黄梅小戏,一种由一系列小戏串连起来而且有剧本的大戏才具有戏剧的特征,清咸丰年问有剧本的整本戏就出现了,如《闹官棚》就是一出由8个广泛演出的小戏串联而成,而且有完整的剧本。
在采茶调向黄梅戏演化的过程中安庆人为之提供了一些必要的条件:
一、文学
安庆地区自古就有良好的文学传统,汉代出现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中所叙述的“庐州府”便是安庆地区的潜山一带,《孔雀东南飞》的出现一直给当地人以诗的哺育和民歌的陶冶,使得借歌叙事,借歌抒情成为这一带人的天性,后来明清时代的“桐城歌”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早期的采茶调,叙事的成分较少,在一定的情况下,叙事地位的确立与否是判断音乐与戏剧的重要标志。
二、民歌
明朝中叶以后,江淮及江南民歌盛行,明人沈得符在《顾曲杂言》中这样描写:“嘉、隆间兴《闹五更》、《粉红莲》、《哭皇天》、《银绞丝》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又有《打枣干》、《桂枝儿》其腔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册,举世传诵,沁人心腑”可见民歌盛行之景况,而安庆地区则是两淮以至江南的中心地带,借长江的勾连,与江淮及江南各省的联系极为密切,文化面貌呈开放的势态,黄梅采茶调一经到此,便如鱼入大海,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同时也被以前的歌谣文化迅速同化和再造,形成特有的风格,如采茶调借鉴安庆民歌中的男女对答的形式、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形式等。
三、方言
安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两淮至江南”的中心,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汇地带,其方言是一种中介性的方言系统,比北方语系柔美,比南方语系阳刚,而采茶调进入安徽后艺人们为迎合本地人的口味,便错用乡音改用安庆方言,在咬字、吐字上与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如把“他”说成“咦”,把“哪”说成“罗”,把“睡”说成“困”,把“玩”说成“耍”等。